情緒病|起身食飯瞓覺通通有時間表 精神病院似獄中生活?醫生:有助病人建立規律生活習慣

情緒病|起身食飯瞓覺通通有時間表 精神病院似獄中生活?醫生:有助病人建立規律生活習慣

越來越多人認識情緒病,但對住院靜養仍有誤解。精神科專科醫生麥棨諾說:「好多人一想起精神科病房就是五花大綁、打懵仔針,其實住院有助減低病人危害自己甚至他人生命的風險。」

重新建立積極生活方式

世界衞生組織曾經估計,抑鬱症在2020年會成為全球發病率排名第二的疾病,僅次於心臟病。抑鬱症的症狀包括持續情緒低落及失去動力、睡眠質素下降、飲食習慣變差,覺得不想做人或有自殺念頭,為病人及家屬的日常生活帶來極大困擾。

在香港,政府設有15間精神科日間醫院及診所,近年也有私家醫院開始提供精神科專科住院治療。麥醫生表示,住院治療是透過行為改變及藥物治療幫助病人,一來有24小時的護理,防止病人傷害自己,二來能適時調整用藥和觀察反應。

麥醫生指住院生活很有規律,一般早上七點起床、晚上九點熄燈,三餐時間固定,活動安排都有時間表,「有助病人出院後,循着這個規律建立健康的生活習慣。」有點像坐牢?「這説法不公平,其實是都市人生活習慣太差。」猶如一般人曬太陽、做運動後心情會好點,行為和情緒、身體反應互相影響,建立積極的生活方式,是面對失控情緒的最佳方法之一。一般情況下,住院的限制不多,包括不能使用智能裝置,避免侵犯他人私隱,也會勸喻家人不要給病人送太多零食或可能構成自殺風險的物件(如繩狀物件、膠帶)。

抗抑鬱藥是懵仔藥?

有人抗拒精神科藥物,但當病人深受抑鬱困擾,很難可以靠意志力控制自己。抑鬱症的病因複雜,多是先天及後天因素共同造成,若病人腦部生理功能天生較弱,加上日積月累的外來壓力,導致壓力荷爾蒙損害腦部至不能承受的地步,終會病發。抗抑鬱藥的主要用途,是修補受損的大腦區域和幫助抵禦壓力的傷害;不會直接令人快樂,而是幫病人重拾感受快樂的能力。

麥醫生分享,抗抑鬱藥大致可分為三類,包括較傳統的三環類抗抑鬱藥,血清素調節劑及混合性血清素調節劑(混合去甲腎上腺素、多巴胺等藥物)。有指精神科藥物越吃越懵?「新藥朝着副作用少、康復速度更快發展,但醫生會因應個人體質、病徵選擇,並非越新越好。」他舉例,舊一代藥物面世時間長,對於孕婦、老人家、母乳媽媽的用藥反應有較充足的數據。此外,針對部份非典型的抑鬱症症狀,如嗜睡、手腳無力,舊藥可帶來理想的治療效果。

麥醫生透露,住院分自願和強制。「當病人有傷害自己的行為,而風險高於家人有能力給予的關注,住院是減低風險的措施之一。」根據《精神健康條例》,如醫生認為病人有即時自殺或傷人風險,或出現嚴重自我疏忽照顧,可向法官申請病人強制留院接受觀察與治理。申請書由患者親屬、註冊醫生或註冊社工其中一方提出,再由另一位註冊醫生支持,由區域法院法官或裁判官授權,期間病人可要求見法官取消頒令。「強制令一般維持七天,如有需要可延長21天、2年。」臨床上,三分之一病人七天後狀況穩定可出院,之後會安排較緊密的復診次數或外展社工、精神科護士探訪。

記者:馮穎思

攝影:潘志恆

文章刊登及圖片來源: 健康蘋台
如有任何版權問題,請與致電2687 6777與我們聯絡,我們將盡快跟進及刪除相關圖片 健康蘋台

情緒病|起身食飯瞓覺通通有時間表 精神病院似獄中生活?醫生:有助病人建立規律生活習慣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