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門而入的老人家,誠如姑娘所形容,一臉意氣風發,渾身散發着滿滿自信。還未開始診症前,姑娘就偷偷投訴門外名為趙總的老人家,「他說要最後一個、最晚的預約,我們特意遷就,更叮嚀他不要遲到,現在遲了大半小時,到達診所一點歉意也沒有,還一副理所當然的模樣。」姑娘氣鼓鼓地說。
我腦海中正調整與趙總的相處技巧之時,注意力就被跟在他後面,與之反差極大的孫女芷媗吸引,她的頭垂得異常地低,我只能隱隱約約看到她的鼻頭,雙手沒精打采地垂放兩旁,整個人看起來委靡不振。甫坐下,我便嘗試了解她的情緒低落原因,但她只是支吾其詞,答非所問,與芷媗的對話,像不斷在水面踱步,怎麼旁敲側擊,亦未能潛入她心底裏的漩渦。
從趙總口中,我得知芷媗來求診的原因,自11歲開始,她不時出現心口悸痛、胃痛、腸絞痛等症狀,初期次數不算頻繁,大概每周一次;但隨着日子漸久,症狀出現次數愈益頻密,有時每天幾次,祖父母擔心她身體出了問題,半年前帶她到兒科就診,反覆檢查無恙後,兒科醫生懷疑是心理因素,建議芷媗諮詢學校社工,再被社工轉介至臨床心理學家,與心理學家會面了數次,不適情況仍沒改善,因而前來就診。
趙總是芷媗吐不出真話的因由,趙總雖一臉不滿意,但仍答允我與芷媗單獨會面。我先與她聊聊學校生活,看看學校是否讓她渾身不適的關鍵,如我所料,芷媗學校生活並不愉快,她被同學孤立,他們甚至不時會對她作出言語攻擊。
芷媗長得很清秀,語言能力清晰,問題明顯並非因為外在因素,那就是心理因素了。

芷媗不諱言,同學不喜歡她,只因他們太幼稚,她不屑同學間無聊沒內涵的對話,不是討論偶像生活,就是想着放學後去什麼地方吃喝玩樂。芷媗才14歲,理應很熱中於這些青少年玩意兒;我追問她的興趣所在,她的回答教我驚訝。唯一讓她感興趣的,是觀看尺度達至三級的殺人電影,她經常會在網上搜尋血腥的殺人短片,甚至連「教授」行兇的善後處理方法,亦是她最常搜尋的關鍵字。
芷媗告訴我,學校生活中最讓她感到歡愉的,就是憑一己之力,讓同學們「自相殘殺」。她對同儕們的欺凌「以牙還牙」來報復;她用謊言挑撥離間同學們的關係,當他們開始討厭對方時,她會進一步「加鹽加醋」,務使他們視對方為「眼中釘」,恨不得將之除去。經過她不斷挑三豁四下,同學間的感情被成功離間,互相針鋒相對,成功轉移了欺凌自己的視線。芷媗非常熱中故意製造誤會,她渴望把層次昇華,對象由同學升級到老師,開始在老師間搬弄是非。
從祖父的稱呼及之前的求醫紀錄估計,芷媗家庭富裕;她坦言祖父經營中港生意,名下有十數間公司,物業數不清地多,自小不愁錢,祖父對她寵愛有加,從沒為生活擔憂過。她缺乏的,只有父母的愛,自有記憶以來,就在祖父母的照顧下成長。
芷媗說:「不要誤會,我並非沒爸媽,只是有與沒有沒差。」也記不起從什麼時候開始,芷媗知道爸媽吸毒成癮,媽媽生下自己不到3個月,就交託予祖父母代為照顧。她自小就很疑惑,爸媽只是沒財力照料自己,卻連父母對子女最基本的關愛,她都從沒感受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