芷媗從書本上得知,媽媽通常都是較疼愛子女的一方,母愛會讓子女得到最珍貴的呵護。然而,自己的媽媽不要說呵護,連見面時間也寥寥可數,頻密之時,一個月會有一次來祖父家吃飯,但大多數日子,半年才見一次面,關係比朋友還要疏離。芷媗形容媽媽是個遠房親戚,對於見面與否沒特別情緒起伏。
讓芷媗感到被遺棄,是弟弟的出現。媽媽明明解釋說因沒能力,迫不得已才把自己交付祖父母,一年後又懷孕,弟弟就在芷媗兩歲時出生,他是媽媽的心肝寶貝,不單自小得到媽媽呵護備至的照料,更由出世開始,被她一手一腳湊大。每次看着媽媽與弟弟同場出現,芷媗腦海不禁浮出一大堆問題︰為什麼弟弟可以與爸媽同住?為何弟弟會被寵愛?何以我非得要為生存而循規蹈矩,弟弟就可以任意妄為?我有什麼比不上弟弟?初期芷媗會自我怪責,認為自己做得不夠完美,才得不到媽媽重視;漸漸她發現,無論如何努力,事情辦得怎樣完美,媽媽都不以為意,眼光只會放到弟弟身上。芷媗的心態慢慢轉變了,她對弟弟有無限恨意,他不費一點力氣就能得到媽媽關愛,是他奪走媽媽的愛,是他讓自己變成一個得不到母愛的孩子。
至於爸爸,相處時間的確比媽媽多,可是不知何故,芷媗絲毫感受不到爸爸的愛,即使彼此每個月都見面,但爸爸對自己的態度,感覺總是怪怪的。「小時候的我,以為爸爸就這個模樣,直至我接觸到同學們的爸爸,才發現父女關係有種分隔不開的牽引;我與爸爸之間,卻有着說不出所以然的疏離感。」她娓娓道出對爸爸的感覺。

芷媗正正因為這種感覺,驅使她偷偷取去爸爸的頭髮,請求祖母把自己及爸爸的頭髮交到基因中心作鑑定,以求證父女關係之真偽。檢驗結果化解了芷媗心中疑惑,她與爸爸並沒血緣關係;換句話說,她與祖父母亦沒血緣關係。
芷媗自幼就在不健全的家庭成長,思想較同齡孩子成熟得多,她深知以自己現時能力,絕不能失去祖父的支援,苦苦哀求祖母替她保守秘密,秘密埋藏了快兩年,祖父仍未知情。至於爸爸,芷媗不肯定他是否早已心裏有數,因為爸爸對自己的態度總是忽冷忽熱、若即若離;她猜度,也許他從一開始已經知道自己的身世之謎,只是有未能啟齒的原因,才不得已把秘密埋藏至今。
芷媗深明,要鞏固自己於家庭中的地位,必須掌握更多資訊,她以零用錢從網上購入竊聽器,偷偷安裝在爸媽睡房內的燈罩,每晚都會仔細竊聽爸媽對話內容,此舉的確讓她得到更多意想不到的訊息。原來芷媗的的確確是個不受歡迎的孩子,懷上她是個意外,媽媽更因嫌棄而嘗試墮胎,只是不成功,祖父又承諾會供養,再額外給予爸媽一筆零用錢,芷媗才得以出生。
早就注定被邊緣化,媽媽生下弟弟,為了不讓自己繼承祖父的巨額財產,媽媽用盡機心地提升弟弟的家庭地位,媽媽甚至希望,一分一毫都不要落到芷媗身上;自己正一步一步地被迫出家門,媽媽不斷向弟弟灌輸芷媗是個壞人,好讓母子連成一線,一起使計讓她在祖父面前出洋相。
五花八門的手段,終極目的就是要徹底把芷媗排除在趙家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