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構抑鬱 之 回顧跟父母的關係 (下集)

Posted on 

上文提到,凱晴(化名)仍舊對爸爸抱有很多批判,更發自內心投射了許多對男人的信念:冷漠、無理、橫蠻及自私。有見及此,我鼓勵凱晴打電話去多謝一個人,一個她很重視的人。凱晴致電給媽媽,媽媽卻沒有接電話;於是她找上爸爸,卻沒有道謝的說詞。我提議她先找其他話題開始與爸爸對話……

凱晴:「我打算跟媽媽去日本旅行,你也一起去吧!」

凱晴爸爸回答她:「不去了!日本侵華殺了我們很多同胞,我才不去這些鬼地方旅行。你喜歡當『漢奸』就去吧!」

凱晴聽罷呼吸變得急促,滿面通紅,語氣帶點激動;回過神後,有點拘謹地回應爸爸:「我跟妹妹想你一齊去旅行呢!」

爸爸:「不去不去!要去的話,就去澳洲;你媽媽在你們長大後,不時同我講一直想去大堡礁。」

凱晴立時不懂回應,心裡嘀咕:「為甚麼爸爸會這樣說?他何時這樣關心過媽媽?」因為從小到大,凱晴絕大部分時間目睹父母在吵吵鬧鬧,她在當中有誤會了甚麼嗎?一下子,她鼻子一酸,已經忍不住低泣;一方面生怕爸爸聽到,內心真是很混亂。她趁著還未泣不成聲便趕緊說:「爸爸,對不起!多謝你一直疼錫我們。」話未完,已淚流滿面。凱晴其實不知道為甚麼事多謝爸爸。這次好像是她人生第一次認真地跟爸爸說話,認真地感謝他。

電話另一方傳來凱晴爸爸非常緊張的聲音:「晴晴,你在哪裡?不要哭了,是否發生了甚麼事?不要緊!你在哪裡?我來找你。」相信那一刻是凱晴懂事後第一次收到爸爸真誠的關心,來自那個曾經令她很討厭、既冷漠又自私的爸爸。已經泣不成聲的凱晴盡量忍住抽泣聲,對爸爸說:「我沒事!我只想說『多謝』!我掛電話了!」

可能這是上天安排給凱晴的重要功課,也是一個機會,讓她從另一個角度去了解爸爸,這個她非常討厭的爸爸。我跟凱晴解釋,這份功課看似很簡單,但進程卻非常漫長。此後,她需要付出更多耐性去了解自己的父親,了解父親的成長背景。

凱晴的爸爸成長在日本侵華的戰亂年代,大約六歲和親生父母千里迢迢由福州徒步走難到東莞。前路茫茫,父母把他送給一個沒有小孩的家庭,只有一個目的,就是希望他活下來。年幼的爸爸過了幾年不開心的寄養家庭生活,十幾歲便與其他鄉里游水偷渡來到香港,再投靠另一個沒有兒子的家庭。

凱晴直言,實在不敢想像一個小孩子這樣成長,到底要經歷多少創傷。或許,就是這些經歷讓她爸爸的愛凍結在某一個時空,與人溝通生出隔膜,亦解釋了過往她心目中的爸爸是「自私、冷漠、無理、野蠻和不懂愛」的因由;而她的媽媽亦是成長於中國內戰年代,好不容易捱過戰亂的日子,隨之而來卻是充滿匱乏感的人生。

凱晴的爸爸媽媽就是這樣一路走過來,經歷的過程殊不簡單,但他們仍然盡最大的努力去愛錫凱晴。幾年後,終於在凱晴的婚禮上,我見證了凱晴用最真誠的心去答謝自己的爸爸媽媽。這一次,泣不成聲的人卻是她的爸爸。從他把凱晴的手交予她的丈夫那一刻,體現了愛只要包含著體諒,就可以好好地互相流動起來。

麥棨諾醫生
精神科專科醫生

解構抑鬱 之 回顧跟父母的關係 (下集)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