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室|性發育障礙 非男又非女

香港大約每五千名新生嬰兒,便有一人因染色體異常,而患上性發育障礙。由於他們的男女性徵模糊,成長過程中往往因性別難以確立,容易出現精神健康的問題。

今年59歲的細細老師,自出世就被發現性徵模糊,並因此進行過多次性器官重建手術。直至36歲時,醫生發現她擁有發育不完全的女性內生殖系統。幾經考慮,最後決定改以女性的身份生活。

性發育障礙患者細細老師說:「其他男生站著小便,但我不能站著小便,我好像其他女生一樣蹲著小便,這是我當時的一大疑問。但父母不斷告訴我,你是男生、你是有病的男生,我唯有接受。但到十幾歲開始就覺得奇怪,又說我是男生,為甚麼我的胸部會變大、會發育的。」

精神科醫生表示,俗稱「雙性人」的性發育障礙患者,自小已要面對龐大壓力,往往長大後傾向容易產生抑鬱及焦慮情緒。

精神科專科醫生麥棨諾稱:「他們可能不停需要覆診、檢查,經常出入醫院或覆診見醫生,對小朋友心理會構成壓力、對家人也有一定程度的壓力。在這個氛圍下,我相信小朋友不會特別開心,再加上在成長過程中,有機會讓人看到他的性器官,和其他同性的小朋友有分別,亦會遭遇一些欺凌或恥笑。」

近年社會有越來越多聲音認為,應讓性別障礙的患者,長大成人後才自行決定性別。

整形外科專科醫生王小圓指出:「有些症狀當有生殖腺發育不全,比較容易有癌症,這些都是手術,是需要做的。另外有些情況是,如果他的泌尿系統出現問題,都需要做手術。如果我們的手術,只是男女重置的手術,這個反而不急,因為長大後已看到他的外生殖器是怎樣,這不會影響(健康)。」

Source:無綫新聞《最強生命線》

醫療室|性發育障礙 非男又非女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