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老年

早期認知障礙|甚麼是認知障礙症?

早期認知障礙|甚麼是認知障礙症? 波仔是我的好朋友,中學時幾乎每天放學都一起打波、一起做功課、一起吃飯,與他的爸爸也很熟絡,伯父外型看似兇惡,實質好客非常,心境年輕又跟得上潮流,甚得同學們都愛戴。 最近,波仔發覺爸爸的記憶力大不如前,十分鐘前講過的說話,轉頭就忘記得一乾二淨。更令人擔心的是,他開始欠缺自理能力,經常忘記洗澡,即使記起要洗澡,進了洗手間一個小時,走出來時仍依稀嗅到他身上散發出絲絲異味。 此外,伯父的性格亦有所轉變,由一貫的多言,變得沉默寡言;由往日的開朗,變得情緒低落,有事呼喊他時,也要多叫幾次才能反應過來。早兩天,伯父突然在房中大叫,說存摺不翼而飛,把全屋翻了一遍,大吵大閙地誣陷波仔偷了他的存摺。最有趣的是,過了幾小時,波仔再問他存摺事宜,他反問波:「咩呀!我幾時唔見本存摺呀!」 波仔已心感不妙,直至日前深宵熟睡時聽到大廳傳來窸窣的聲音,起床查看方發現爸爸正在收拾行裝,要外出買菜,波仔按捺不住要帶爸爸來見我。 可是,伯父又自覺身體健康,行得走得,堅持不會看醫生。波仔用盡各種的方法,最後以參觀我診所為由,方能成功把伯父帶到我跟前。伯父一見我就滔滔不絕地想當年,舊時的回憶,清晰得連細節都記鉅細無遺。我為伯父進行了認知評估及身體檢查,診斷其患上認知障礙。為了延緩腦部退化,我除了處方藥物,還建議波仔多帶伯父接觸新事物,給予腦部多元認知刺激,以重塑大腦功能。 雖然,現今仍未有藥物徹底根治認知障礙,但越早發現認知障礙的病徵,通過行為及藥物治療,循序漸進地地改善行為問題,對患者及照顧者均有很大的幫助。除了佩戴助聽器等滿足日常生活之外,如果發現身邊長者出現短期記憶衰退,影響工作以及執行能力,對一些日常熟悉的工作亦都感到困難,性格轉變,情緒變得起落無常,有時會責怪別人偷取自己東西而大發脾氣,對計算、時間及方位經常感到混亂,又或是失去動力,就要提高警覺,盡快向尋求專業人士查詢。 文章刊登及圖片來源:healthy: D如有任何版權問題,請與致電2687 6777與我們聯絡,我們將盡快跟進及刪除相關圖片

【情緒病】老人抑鬱症有哪些特徵和症狀?診斷和治療方法詳解

老年抑鬱症是一種老年人常見的精神問題,但許多人認為隨著年齡增長,因健康問題和生活壓力引起的情緒低落是自然的現象,導致未能及時察覺到老人抑鬱症的特徵,令病情惡化。事實上,透過正確的診斷與治療方法可改善老人抑鬱症症狀,麥棨諾醫生將會分享老人抑鬱症治療與診斷方法,並探討它們能如何有效改善症狀。 老人抑鬱症症狀 老人抑鬱症是長者最常見的疾病之一,大概佔了長者人口的10-15%。然而,老年抑鬱症往往被患者及其家人所忽略。主要原因是患者普遍會將問題的重心放在身體的疾病,否定或者軀體化抑鬱症的病徵,久而久之,身體的不適症狀就把情緒的問題掩蓋過來。 老人抑鬱症的症狀往往不易被察覺,因為這些表現可能與老年生活中的情緒波動或身體疾病混淆。常見的症狀包括: 情緒方面 持續的情緒低落、沮喪或悲觀情緒緊張、焦慮脾氣暴躁,容易發怒容易情緒波動,難以恢復平靜對所有事物失去興趣 生理方面 失眠或睡眠品質差動作緩慢,反應遲鈍容易疲倦 食慾不振,體重下降原因不明的痛楚,如胃痛、頭痛等 行為方面 自我孤立拒絕參與社交活動 思想方面 難以集中精神和作出決定善忘自我價值過低嚴重時可能會產生自殺念頭 老人抑鬱症特徵與原因 抑鬱症是長者最常見的疾病之一,大概佔了長者人口的10-15%。然而,老年抑鬱症往往被患者及其家人所忽略。主要原因是患者普遍會將問題的重心放在身體的疾病,否定或者軀體化抑鬱症的病徵,久而久之,身體的不適症狀就把情緒的問題掩蓋過來。周伯年輕時是一家之主,在家中甚具威嚴,即使情緒欠佳,不善表達的他絕不會主動透露自己傷感的情緒,藉詞說身體不舒服,腳痛、心悶等的毛病,以逃避情緒低落。 老人抑鬱症的主要特徵為持續性的悲傷情緒,這些情緒通常因生活中的壓力或變化所致。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年人所面對的問題往往比其他年齡層的人更多,包括: 退休後的生活轉變:失去工作上的身分,感到無所適從 身體健康問題:如慢性疾病、行動不便等困擾 喪偶或親友離世:面對親人離世的悲傷 經濟壓力:擔心退休金無法滿足生活需求 這些壓力因素都能引發抑鬱症。雖然遇到困難時大部分人都會短暫感到情緒低落,但如果這種情緒持續超過兩週並影響日常生活與健康,便可能是老年抑鬱症的特徵。 及早發現老人抑鬱症徵兆 以免延誤診斷治療 所謂「病向淺中醫」,如果發現身邊的長者有老人抑鬱症特徵和症狀,應及早診斷,應及早帶他們尋求專業協助。老人抑鬱症的治療方法主要包括藥物治療和心理治療。 藥物治療 治療抑鬱症的主要藥物是抗抑鬱藥(Antidepressant),以調節腦部與情緒功能有關的化學物質,包括血清素和腎上腺素,從而控制老人抑鬱症的症狀。大約 50-60% 服用抗抑鬱藥的長者病情都有改善 [1]。醫生亦會根據患者的康復情況,建議患者繼續服藥,以防止病情復發。 心理治療 心理治療是透過心理輔導和傾談以減輕患者抑鬱及憂慮的情緒,其中最常見的治療方案是認知行為治療(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認知行為治療是通過改變患者的思維模式來減輕負面情緒,同時也學習紓緩情緒的技巧,幫助患者使用更有效的方法處理和面對壓力,從而減低日後復發的機會。 真實個案:周伯的老人抑鬱症診斷歷程 周伯今天又來到我診所,候診室又傳來陣陣吵鬧聲。周伯 3 年前開始來求診,剛開始是女兒發現他行為古怪,經常大發脾氣,一有不稱心的事情,就會將自己的用品丟出窗外;與女兒意見不合時,不單破壞電視機,又會大字形躺在客廳不肯移動。後來,女兒更發現周伯異常健忘,在家煲水忘記關爐,講完的事情十分鐘後就忘記了,有時又會處於呆坐及慌失失的狀態。女兒擔心爸爸有隱性疾病,便帶周伯進行了詳細的身體檢查,並無發現異常,幾經波折,才由家庭醫生轉介到精神科。 經會面診斷後,我發現周伯的情緒不是很穩定,對談過程中,思緒長期處於負面和焦慮不安的狀態,經常因為懷念去年過身的妻子而悶悶不樂。與周伯進一步詳談後,發現他同時有胃口變差、失眠等症狀,其記憶能力亦隨着情緒起伏而有所變化。老伴離去,從事會計工作的女兒又經常通宵達旦工作,令他感到非常寂寞。為引起女兒注意,他經常做出一些古怪行為,希望女兒多點時間待在家中,或藉着吵架爭取與女兒的相處機會。我為周伯進行認知障礙評估,發現他的記憶力與一些執行能力比同齡的長者更優秀,斷定他其實是患了抑鬱症。 周伯年輕時是一家之主,在家中甚具威嚴,即使情緒欠佳,不善表達的他絕不會主動透露自己傷感的情緒,藉詞說身體不舒服、腳痛、心悶等的毛病,以逃避情緒低落。 除處方抗抑鬱藥,我也與周伯女兒解釋了病情,叮囑她要抽多點時間陪伴周伯,或者在假日與周伯到郊外走走。多刺激長者的腦部,無論對治療抑鬱症,或是預防認知障礙都有莫大的幫助。 自此之後,周伯養成了一個「壞」習慣,每次覺得寂寞,就會到訪診所,找姑娘聊天,告知我近況。即使周伯現在已毋須覆診,也不時來診所,吵吵嚷嚷地與姑娘們談笑風生。 麥棨諾醫生的專業醫療團隊 老人抑鬱症雖然對患者的生活帶來很大的困擾,但如果能夠及早發現及診斷老人抑鬱症,可避免病情惡化,讓患者改善症狀並重拾笑容。本文為大家介紹了老人抑鬱症特徵、症狀和治療方案,例如服用抗抑鬱藥和認知行為治療。 老人抑鬱症的初期病徵與老人腦退化症相似,容易混淆,因此應及早尋求專業人士的協助進行診斷,以便對症下藥。如果您或您身邊的長者出現類似的症狀,請及時求醫,歡迎諮詢麥棨諾醫生(Dr Greg Mak)的醫療團隊,我們會為你提供專業意見,協助患者早日康復。 摘文:精神科專科醫生 麥棨諾醫生 文章刊登及圖片來源: 蘋果新聞(本文為修訂版)如有任何版權問題,請與致電2687 6777與我們聯絡,我們將盡快跟進及刪除相關圖片

如果及早發現認知障礙?

如果及早發現認知障礙?   老虎仔是我的好朋友,中學時幾乎每天放學都一起打波,然後到其家中做功課、食晚餐。老虎仔的爸爸外型看似兇惡,實質好客非常,心境年輕又跟得上潮流,甚得同學們愛戴。   以我們這個年齡,自己或是老同學們的父母都是已達古稀之年,老虎仔的爸爸也不例外,最近老虎仔跟我說,爸爸愈來愈無記性,十分鐘前講過的說話,轉頭就忘記得一乾二淨。他的自理能力也大不如前,有時連有沒有洗澡也記不起來,即使記得要洗澡,進了洗手間一個小時,走出來時仍依稀嗅到他身上散發出絲絲異味。   最近,老虎仔發現他的性格有點轉變,有時情緒低落,一言不發,像是沉思些甚麼似的,叫他時又不像從前般即時回應,要多叫幾次才能反應過來。早兩天,伯伯突然在房中大叫,說存摺不翼而飛,把全屋翻了一遍,大吵大閙地誣陷老虎仔偷了他的存摺。最有趣的是,過了幾小時,老虎仔再問他是否找到了存摺,他反問老虎仔:「我個存摺好地地,點會唔見咗呀!」。過了一個星期,老虎仔在深宵熟睡時聽到大廳傳來窸窣的聲音,起床查看方發現爸爸正在收拾行裝,要外出買菜。   老虎仔很擔心爸爸的情況,但爸爸又自覺身體健康,行得走得,堅持不去看醫生。老虎仔用盡各種的方法,最後以參觀我診所為由,方能成功把伯伯帶到我跟前。伯伯一看見我就滔滔不絕地想當年,他對於舊時的回憶記得很清晰,不斷跟我細說當年。傾談過後,我為伯伯進行了認知評估及身體檢查,診斷其患上認知障礙。我除了處方能延緩腦部退化病徵的藥物,同時建議老虎仔多帶伯伯接觸新事物,給予腦部多元認知刺激,以重塑大腦功能。如經濟能力許可,可考慮聘請家傭,或是安裝平安鐘,多一道防綫,讓自己較安心地在外工作。   如果發現身邊長者出現短期記憶衰退,影響工作以及執行能力,對一些日常熟悉的工作亦都感到困難,性格轉變,情緒變得起落無常,有時會責怪別人偷取自己東西而大發脾氣,對計算、時間及方位經常感到混亂,又或是失去動力。遇到上述的情況,就要提高警覺,並盡快尋求專業人士查詢。及早求醫及確診,透過行為及藥物治療去改善認知障礙的行為問題,循序漸進地減輕問題,減輕患者與照顧者之負擔。 摘文:精神科專科醫生 麥棨諾醫生 文章刊登及圖片來源: 經濟通-生活副刊 健康 如有任何版權問題,請與致電2687 6777與我們聯絡,我們將盡快跟進及刪除相關圖片。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