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有關儲物症的報導和討論持續增加,越來越多人開始關注這種行為背後的心理問題。儲物癖,又稱儲物症,不僅是一般的囤積習慣,更可能涉及精神健康問題,對患者及家人的生活造成重大影響。究竟什麼是儲物症?麥棨諾醫生的醫療團隊將深入解析儲物症的診斷及治療方法,幫助患者改善心理健康。
儲物癖是什麼?簡介儲物症的症狀
根據美國精神醫學學會(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於 2013 年出版的《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簡稱DSM-5),儲物癖被歸類為強迫症的一種,並有以下主要特點 [1]:
- 難以捨棄物品:患者持續難以丟棄物品,無論這些物品是否有實際價值。
- 強烈的儲物需求:囤積行為源於對保存物品的強烈需求以及因丟棄物品所帶來的心理痛苦。
- 生活空間被佔用:儲物行為導致物品不斷堆積,進而令生活空間雜亂。要第 3 方介入,例如家人、清潔人員或相關機構的協助才能清理。
- 社交與功能受損:囤積行為影響到患者的社交、工作及其他領域的發展。
儲物癖患者囤積的物件通常沒有實際價值,並佔用大量空間,甚至對他人造成困擾。患者經常囤積的物件包括 [2] [3]:
- 報紙、雜誌和書籍
- 衣物
- 傳單、信件、賬單和收據
- 各類容器,包括膠袋和紙箱
- 損壞的電器和家居用品
- 過期食物
儲物癖的成因與潛在原因
儲物癖的成因可能涉及心理、生理及環境等因素。心理層面方面,包括抑鬱症、精神病性障礙或強迫症等問題,可能導致患者無法處理物品或對物件產生強烈情感依附;生理層面則可能與遺傳或大腦神經傳導物質的分泌失調有關;環境因素如童年經歷物質匱乏,或者在情感疏離的環境中成長。此外,患者通常認為物品有潛在用途或情感價值,捨棄物品會帶來極大壓力,進一步加劇儲物行為。
如何診斷儲物症?
診斷儲物症需要由精神科醫生或心理健康專業人士進行綜合評估,主要包括考慮患者的行為模式、心理狀態以及對日常生活的影響。
- 觀察患者:醫生會觀察患者是否存在難以捨棄物品的行為,並評估這些行為是否導致居住空間過於雜亂,影響日常生活。
- 生活背景檢查:醫生會檢查患者的生活背景,了解儲物行為的開始時間及影響範圍,並探索是否與童年經歷、心理創傷或家族病史有關。
- 心理健康評估:因為儲物症常與抑鬱症、強迫症或焦慮症等其他心理健康問題有關。醫生可能會使用問卷或其他評估工具,如混亂物品影像評估量表(Clutter Image Rating Scale,CIRS),以評估儲物症的嚴重程度。
- 評估患者:評估患者的行為是否符合以上《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對儲物症的定義,確保症狀不是由其他身心疾病引起。
儲物症治療方法
治療儲物症需要多方面的綜合介入,主要包括心理治療、藥物治療和家庭支持。
認知行為治療(CBT)
認知行為治療(CBT)是最常用的治療方法。透過改變患者對物品的認知,幫助患者了解儲物症、激發改變動機、重塑對物品的認知、以及學習分類和丟棄物品的技巧。
藥物治療
某些抗抑鬱藥可以緩解儲物症患者的焦慮和抑鬱症狀,但單獨使用藥物的效果有限,通常需要配合行為治療來提高治療成效。
家庭和社區支持
利用社區的支持服務能幫助患者改善生活質素,促進治療成效。家庭成員和社區工作者可以幫助患者清理堆積的物品和整理居住空間,同時協助儲物症患者克服對丟棄物品的焦慮。
儲物症患者如何走出困境?
儲物症作為一種精神健康問題,不僅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亦可能會影響其他人。透過有效的診斷和治療,例如認知行為治療和藥物治療,患者可以逐步改善症狀並提升生活質素。同時,家人的支持和專業治療團隊的介入亦能夠幫助儲物癖患者克服心理障礙。本文介紹了儲物症成因、診斷方法,以及和儲物症的治療方案,讓你更了解儲物症的問題。
如果你或你身邊的人有類似症狀,建議盡早尋求專業協助,歡迎諮詢麥棨諾醫生(Dr Greg Mak)及其專業醫療團隊,陪伴你走出困境,重拾正常生活。
參考資料:
1. https://www.ncbi.nlm.nih.gov/books/NBK519704/table/ch3.t29/
2. https://www.nhs.uk/mental-health/conditions/hoarding-disorder/
4. https://www.healthnews.com.tw/article/60797
5. https://www.tidyman.com.tw/整聊心理學-什麼是囤積症/
7. https://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83176
8. https://tidyinnerpeace.com/2024/04/06/囤物症囤積症是什麼8個幫助擺脫囤物症的小秘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