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忙碌的香港生活環境下,不少人因為壓力過大而出現情緒困擾。抑鬱症(Depression)是一種常見的精神疾病,可能會導致失眠或、注意力不集中,以及自我價值感低落等問題。究竟抑鬱症會好嗎?透過適當的治療,大部分患者的抑鬱症症狀都可以得到有效改善。但由於每位患者的體質、生活環境及治療方式不同,抑鬱症的康復進度亦會有所差異。以下由麥棨諾醫生醫療團隊與你深入了解抑鬱症原因、主要症狀及抑鬱症發作處理方式,幫助患者更有效地應對這種情緒問題。
抑鬱症是什麼?
抑鬱症(Depression)是一種心理健康疾病,影響個人的情緒、思維和行為。患者可能長時間感到情緒低落、絕望,並對日常活動失去興趣。抑鬱症不僅影響個人的心理狀態,還可能令工作效率下降、妨礙人際關係,甚至影響到日常生活的正常運作。
延伸閱讀:想死就是憂鬱症嗎?人生好累、沒有憂鬱症但好想死的解救出路
簡述抑鬱症種類
根據不同的抑鬱症症狀和發病時間,抑鬱症可分為多種類型,每一類型的成因及治療方法都不同。以下是幾種常見的抑鬱症類型:
持續性抑鬱症(Persistent Depressive Disorder)
持續性抑鬱症的症狀持續時間較長,一般至少兩年。雖然症狀不如重度抑鬱症那麼嚴重,但患者仍然會經歷情緒低落、無力感,並對事物缺乏興趣。由於症狀持續時間長,患者可能會習慣於這種狀況,令到治療過程亦會變長。
重度抑鬱症(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重度抑鬱症是最常見和嚴重的一種抑鬱症類型。患者會經歷長時間的情緒低落、無助感、失去興趣、疲勞感,以及對生活缺乏動力。重度抑鬱症會影響到個人的日常生活,可能出現自殺念頭或行為,需要及時尋找專業協助。
經期前情緒障礙症(Premenstrual Dysphoric Disorder)
經期前煩躁症是一種與女性月經週期相關的情緒障礙。患者在月經前的一段時間內,會出現情緒波動、焦慮、易怒、失眠、疲倦等症狀。雖然症狀一般在月經開始後會逐漸緩和,但某些女性可能會出現更嚴重的經期抑鬱症狀。
產後抑鬱症(Postpartum Depression)
產後抑鬱症一般在分娩後幾周到幾個月內發作。症狀包括情緒低落、焦慮、對育兒感到無力或過度擔心,甚至有時會對嬰兒產生疏離感。產後抑鬱症不但影響母親的心理健康,亦會對母嬰關係造成一定影響,因此需要及時進行治療。
抑鬱症有什麼症狀?
很多人想知道抑鬱症有什麼症狀,根據《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簡稱 DSM-5),連續兩星期內,如果出現下列 5 項或以上症狀,便可能構成抑鬱症的診斷標準:
- 幾乎每天大部分時間感到情緒低落,而在兒童和青少年當中,可能會有情緒激動、煩躁的表現
- 對幾乎所有活動的興趣顯著下降
- 食慾明顯減少或增加,導致體重增加或下跌
- 幾乎每天失眠或嗜睡
- 容易感到焦慮或不安
- 長期疲憊無力
- 感到過度內疚或自責
- 思考能力或注意力下降
- 反覆出現自殺的想法,但沒有具體計劃,或曾經嘗試自殺,或已有明確的自殺計劃
抑鬱症的常見誤解
抑鬱症是一種常見的心理健康問題,但在社會上,依然存在不少關於抑鬱症的誤解,讓抑鬱症患者感到困惑或羞愧,甚至阻礙他們尋求治療:
誤解1:患上抑鬱症是軟弱的表現
很多人誤以為抑鬱症是由於個人性格軟弱或缺乏意志力所引起的。抑鬱症是一種複雜的心理健康障礙,與遺傳、環境、化學失衡等因素有關。所以,患上抑鬱症並不代表一個人不堅強,反而是一種由身心狀態發出的警號,提醒你需要及時關注自己的健康狀況。
誤解2:抑鬱症不常見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抑鬱症是全球最常見的心理疾病之一,約有數百萬人受抑鬱症困擾。所以抑鬱症無論年齡或性別,都有可能發生。
誤解3:抑鬱症無法治癒
有些人認為抑鬱症一旦發作就永遠無法治癒。事實上,抑鬱症是可以治療的,大部分患者經過治療後都能夠完全恢復。治療方法主要包括心理治療、藥物治療、改變生活習慣及思維模式等,及早發現和治療可以大大提高康復的機會。
誤解4:抑鬱症是暫時性的問題
另一個常見誤解是認為抑鬱症只是暫時性的,之後會自行消失。抑鬱症若未能及時治療,症狀可能會持續或加重,甚至可能引發其他健康問題。
患上抑鬱症的原因是什麼?
患上抑鬱症的原因一般可被分為兩大類:生理與遺傳因素,以及環境與心理因素。以下是可能導致抑鬱症的一些主要原因:
- 遺傳因素:如果一個人的父母或兄弟姐妹當中有一人是抑鬱症患者,他患上抑鬱症的風險會比一般人高
- 腦內化學物質失衡:如果大腦內的神經傳遞物質(如血清素、多巴胺)失衡,可能會增加患上抑鬱症的風險
- 生活事件或傷痛經歷:重大生活事件或經歷,如童年創傷、家庭暴力、失業、喪親、分手、患上嚴重疾病等,都可能觸發抑鬱症
- 藥物濫用:長期吸收某些化學物質亦有可能導致抑鬱症,如酗酒
抑鬱症發作該如何處理?
當抑鬱症發作,該如何處理?患者應該及時尋求協助,可先嘗試與信任的家人、朋友或專業人士傾訴自己的感受,不要獨自承受情緒壓力。如果情況嚴重,如出現持續的絕望感或自殘、自殺的念頭,應立即聯絡心理醫生、精神科醫生,或尋求心理輔導機構的支援。
建立規律的生活習慣有助穩定情緒,包括保持固定的作息時間、適量運動、均衡飲食,以及充足的睡眠。雖然在抑鬱症發作期間,患者可能會感到提不起勁,但可嘗試簡單的運動或輕鬆的活動,以改善情緒。此外,學習適當的壓力管理技巧,如深呼吸、正念冥想或寫日記,能幫助患者更好地調節負面情緒。
抑鬱症會好嗎?抑鬱症的治療方法
究竟抑鬱症會好嗎?事實上,許多患者透過適當的治療和處理方法,都能夠獲得明顯改善,甚至完全康復。然而,抑鬱症的治療效果因人而異,部分患者可能需要較長時間來穩定情緒,並學會如何管理壓力,以降低復發的機率。
藥物治療
抗抑鬱藥是常見的治療方法之一,能夠幫助調節大腦內的神經傳導物質,如血清素、多巴胺等,以改善情緒和思維模式。常見的抗抑鬱藥包括選擇性血清素再吸收抑制劑(SSRIs)及其他類型的藥物。
心理治療
心理治療(如認知行為治療 CBT、心理動力治療等)能夠幫助患者了解並調整負面思維模式,學習更健康的方式來處理情緒。透過與專業心理治療師的對話,患者可以建立正向的思維和行為習慣。
生活習慣
良好的生活習慣能夠促進抑鬱症的康復速度。建議患者保持規律的作息、均衡飲食,並適量運動,如散步或瑜伽,以促進身心健康。此外,減少酒精和咖啡因的攝取,並確保充足的睡眠,以穩定情緒。
情感支持
對於不少患者,除了治療方案和改變生活習慣,身邊的人際關係支持才是解答「抑鬱症會好嗎?」的關鍵元素。建議與家人和朋友分享感受,以減少孤獨感並獲得情感上的支持。患者亦可以參加心理支援小組,與其他有類似經歷的人交流。
預防抑鬱症的方法
抑鬱症雖然是一種常見的心理健康問題,但透過進行以下有效的預防抑鬱症方法,可以降低患上抑鬱症的風險:
參加正念和放鬆活動
正念冥想和放鬆技巧可以幫助我們減少壓力和焦慮,保持內心的平靜。這些方法能夠提高自我覺察,讓我們更能控制情緒波動,從而有效減少出現抑鬱症的症狀。每天抽出時間進行深呼吸練習、瑜伽或正念冥想,對調節心情和心理健康非常有益。
定期做運動
運動不但對身體有益,對心理健康的正面影響同樣顯著。無論是跑步、游泳或是騎自行車,定期進行帶氧運動 30 分鐘能夠釋放安多酚,改善情緒,減少焦慮和抑鬱感,幫助釋放壓力,提升整體幸福感。
表達自己的感受
與他人分享自己的感受是一個非常有效的方法去預防抑鬱症。長期壓抑情緒可能會積壓心理問題,因此,與朋友、家人或專業人士進行交流,表達你的情感,可以釋放內心的壓力,減少負面情緒的積聚。如果感到不安或焦慮,就要及時尋求支持與協助,維持心理健康。
我們應該避免對抑鬱症患者說些什麼?
當我們與抑鬱症患者交流時,某些話語雖然可能出於好意,但卻可能無意間加重患者的情緒負擔,甚至讓他們感到更加孤立或不被理解。以下是我們應該避免對抑鬱症患者說的話:
1. 表達無力感的說話
抑鬱症患者可能會表現出對生活的絕望,甚至讓周圍的人感到困惑或焦慮。此時,避免說出「我真的無法再幫你了」或「你永遠都不會好起來」這樣的說話。這樣會讓患者覺得自己毫無希望,也會加深他們對康復的絕望感。相反,我們應該表達對他們的支持與陪伴,例如:「我知道你現在很難過,但我會一直在這裡支持你,幫助你找到合適的協助。」
2. 質問的說話
許多人在面對抑鬱症患者時,可能會不自覺地批評對方的行為或情緒,例如「你怎麼這麼消極?」或「為什麼不能振作起來?」這樣的說話可能會讓患者感到自己不被理解,甚至覺得自己在別人眼中是軟弱的,從而加重內心的自責和羞愧。抑鬱症並非是一個人簡單能夠通過意志力改變的問題,因此批評不但無助改善情況,反而可能讓患者感到更加無助和被排斥。
我們可以如何幫助抑鬱症患者?
幫助抑鬱症患者是關心和支持他們的表現,但我們在提供協助時需要注意一些方法和細節,以確保對方能夠感受到真正的支持和理解:
表現出同理心
對抑鬱症患者來說,表達出同理心是非常重要的,理解他們所面對的困難並真誠關心。避免簡單地說「振作起來」或「別想太多」,這種「安慰」可能讓患者感到自己被忽視或誤解。相反,聆聽他們的心聲,表達理解和關心,例如:「我知道這對你來說很難,願意和我分享你的感受嗎?」這樣的關心能讓他們感受到被尊重和支持。
支持對方尋求協助
抑鬱症是一種需要專業治療的心理疾病。作為支持者,我們應該鼓勵並協助患者尋求專業的幫助,例如心理治療或藥物治療。有時候,抑鬱症患者可能因為情緒低落而不願意尋求幫助,這時我們可以提供支持,例如陪伴他們預約精神科醫生,或者幫助他們了解治療的過程和效果,減少他們的恐懼感和抗拒感。
加強溝通
與抑鬱症患者保持開放和頻繁的溝通非常重要。定期問候他們的情況,讓他們知道你願意聆聽並提供幫助。這樣能讓患者感到不孤單,也能讓他們在情感上獲得支持。同時,在溝通時要避免過於批評或指責,應保持耐心和理解,給予他們表達感受的空間。
麥棨諾醫生醫療團隊 與你了解抑鬱症
抑鬱症症狀導致患者對幾乎所有活動失去興趣,亦會影響患者的生理健康和日常生活。以上了解抑鬱症的症狀和原因、和抑鬱症發作處理方法,可幫助患者解答「抑鬱症會好嗎?」的問題。如果你或你身邊的人開始出現抑鬱症症狀,歡迎諮詢麥棨諾醫生(Dr Greg Mak)及其專業醫療團隊,我們會為你提供專業意見。
參考資料:
https://www.who.int/zh/news-room/fact-sheets/detail/depression
https://www3.ha.org.hk/cph/imh/tc/mental-health-info/2/3/3/depression
https://www3.ha.org.hk/camcom/channel.aspx?code=depression-treatment
https://omh.ny.gov/omhweb/chinese/booklets/depression.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