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心症、疑病症的症狀及治療方法

「疑神疑鬼」本身會影響身體與精神?於精神醫學上的確有這種症狀,由麥棨諾心理醫生為大家介紹身心症、疑病症等病的症狀及治療方法,以對身心症及疑病症這兩種界線較模糊的精神病有更深入的認識。

什麼是身心症?

身心症(Somatization Disorder/Somatic Symptom Disorder,簡稱 SSD,亦稱軀體化症狀),是指任何會表現成身體症狀的精神病,這些症狀困擾患者的身心狀況,同時看似暗示著患者患有某些疾病或隱疾,但不能完全用一般的醫學理論或某種藥物或物質的直接作用來解釋,同時亦不能歸因於其他精神病(如驚恐症)。身心症患者並非有意佯裝病症,醫學檢查的結果正常,病史和體格檢查也查不出是什麼原因導致這些症狀,亦即患者身上的症狀未能找出醫學解釋。對此,病人過度擔心自己的身體症狀,造成對自己精神的困擾。

身心症症狀

身心症患者身體會出現一個或多個持續的症狀,如疼痛、疲勞或消化問題,這些症狀可能持續六個月或更長時間,而沒有明確的醫學解釋,並且這些症狀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和工作。

在身體症狀之上,同時有精神層面的症狀方可診斷為身心症。身心症的主要精神症狀為患者對身體症狀有過度的關注及擔憂,程度明顯超出一般人對於同樣症狀(例如疼痛)的反應,對患者構成精神壓力,並影響到正常生活。

另外,亦應該注意身心病可以與其他精神疾病,包括抑鬱症、焦慮症等同時出現。

身心症成因

醫學界對於身心症的確切原因仍然未有定論,但可能與以下因素有關:

  • 童年曾有忽視或虐待經歷
  • 有濫用藥物史
  • 社會給予過重的心理壓力
  • 對身體感覺(尤其是疼痛)過度關注
  • 遺傳因素

身心症治療

身心症治療並不容易,專業身心症心理醫生需要長時間觀察疑似患者的精神及身體狀況,才可以擬定出治療手段。身心症治療主要包括藥物及非藥物兩種。以下是常見的治療方法:

藥物治療

  • 抗抑鬱及抗焦慮藥物:

對於同時有抑鬱症或焦慮症的身心症患者,可以選擇精神科藥物作治療,包括血清素再攝取抑制劑(SSRIs)、三環類抗抑鬱藥、血清素及去甲腎上腺素再攝取抑制劑(SNRIs),皆可能對身心症有治療功效。

  • 其他藥物:

為緩解患者的特定身體症狀,醫生亦可能處方非精神類藥物,包括 β 受體阻滯劑、非類固醇抗發炎藥、肌肉鬆弛劑等。

非藥物治療

認知行為療法(CBT)是治療身心症常用的非藥物方法之一,目的是幫助患者識別症狀相關的負面思維模式和行為,並尋求改變。研究表明,認知行為療法能有效減輕身體症狀、心理壓力和功能障礙。

要治療身心症,重要的是要根據每個患者的具體情況制訂治療方案。麥醫生團隊是資深的身心症心理醫生,如欲了解身心症的症狀及治療,歡迎諮詢麥醫生的團隊。

什麼是疑病症?

疑病症(Hypochondriasis/Illness Anxiety Disorder,簡稱 IAD,亦稱疾病焦慮症、健康焦慮症),是指患者對自己患有嚴重疾病的擔心過度,但在醫學上以她/他的實際身體狀況來看,根本沒有必要有這樣的擔憂,而且擔憂持續超過六個月。疑病症患者對他們檢測到的任何身體或心理症狀過分驚慌(無論症狀有多輕微),並且確信他們已經或即將被診斷出有嚴重的疾病。

疑病症症狀

疑病症常被歸類為一種誇大性身心症(somatic amplification disorder),屬於一種關於感知及認知的障礙。患者會表現出對身體或精神狀況過度警惕,以及對自己的感知有作出消極反應的傾向。疑病症主要的症狀包括:

  • 持續擔心自己患有嚴重疾病
  • 對身體感覺或微小症狀過度敏感
  • 反複檢查身體狀況或頻繁就醫(尋求服務型疑病症)
  • 逃避就醫,例如預約了醫生但故意缺席(迴避服務型疑病症)
  • 即使醫生解釋和檢查結果正常,仍然無法消除擔憂
  • 過度關注健康資訊,例如頻繁上網搜索疾病相關資訊

疑病症患者會有許多表現形式,某些患者會有被侵入的想法和身體感覺,使他們頻繁地徵求家人、朋友的認同並要求醫生檢查並希望獲得治療方法,例如有疑病症患者之中有輕微咳嗽症狀的人可能認為自己患上了肺結核;或者體內器官如腸道產生的聲音,對患有疑病症患者來說,可能被視為某種非常嚴重的疾病之跡象。

患者可能因過度憂慮而影響正常社交和工作;或因過度就醫並接受不必要的醫療檢查,長遠造成經濟負擔;亦有機會因長期的精神壓力而增加患其他精神健康問題的風險,如抑鬱症和焦慮症;而疑病症症狀亦可以伴隨抑鬱症、焦慮症等其他精神疾病同時出現。以上的表現都會影響到患者的情緒、生活甚至精神健康,因此不應該只被當成「疑神疑鬼」而被輕視。

疑病症成因

疑病症的確切成因尚未明確,但以下因素可能增加患病風險:

  • 童年經歷創傷或被忽視
  • 曾經歷重大壓力或親人患重病
  • 性格敏感多疑或缺乏安全感
  • 過去有焦慮症、抑鬱症等病史
  • 家族成員有焦慮症或抑鬱症病史

疑病症治療方法

疑病症的治療方法與身心症相似,亦分為藥物及非藥物兩種。藥物治療用於控制焦慮症或抑鬱症等其他精神病;認知行為療法等非藥物治療,則引導患者辨識出有關自身健康的不合理信念和行為,作出改善。

重要的是,疑病症患者自己可能並無患上嚴重疾病,但疑病症本身是一種真實存在的精神健康問題,需要專業的診斷和治療。患者及早尋求幫助,可以有效改善症狀,回復正常生活。麥棨諾醫生的醫療團隊熟知疑病症的症狀及治療方法,如有任何查詢,接受身心症治療,歡迎諮詢麥醫生的團隊。

身心症與疑病症之間的異同

從表面看,身心症與疑病症似乎有不少相似的地方,而事實上《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DSM-5)中就將身心症及疑病症同樣被歸類為「軀體症狀及相關障礙」(Somatic Symptom and Related Discorders)之下,表明兩者都是與身體密切相關的精神病。以下醫生為大家歸納兩種精神病的相似及差異之處:

身心症與疑病症的相似之處

  • 精神症狀:兩種疾病都涉及對身體症狀的過度關注和擔憂,並因這種精神狀態而影響正常生活。
  • 成因與共病之可能性:兩種疾病都可能伴隨其他精神疾病出現,或因此類精神病的病史發展而成。
  • 治療方法:兩種疾病的治療方法有不少重疊之處,例如都會以認知行為療法和抗抑鬱等精神藥物治療。

身心症與疑病症的主要分別

  • 症狀表現:身心症患者主要關注實際的身體症狀和不適感;疑病症患者則過度擔心自己患有或將要患上嚴重疾病。
  • 症狀性質:身心症患者會出現多種持續的身體症狀,如疼痛、疲勞或消化問題;疑病症患者則對於輕微或正常的身體感覺,過度解讀為嚴重疾病的徵兆。
  • 醫療檢查:身心症患者傾向於頻繁就醫並接受檢查,但因結果找不出明確病因而感到困擾及焦慮;疑病症患者則即使醫生解釋和檢查結果正常,仍然無法消除對於自己可能患有嚴重疾病的擔憂。
  • 健康焦慮:整體而言,疑病症患者的健康焦慮水平通常高於身心症患者。

如有身心症與疑病症尋求心理醫生治療的重要

身體有未知原因毛病的人士,往往會向普通科或各個專科就醫,卻沒有意識可向精神科醫生求診,因此苦於遲遲未能找出病灶及治療方法,陷入精神壓力日益增加的惡性循環之中。

如發現自己或身邊人有上述的身心症或疑病症症狀,建議諮詢專於身心症及疑病症的心理醫生,根據自身情況制訂最合適、有效的身心症或疑病症治療方法。如有需要,歡迎聯絡麥棨諾醫生團隊,我們將致力為你診斷並給予治療建議。

常見問題

Q1:身心症/疑病症與一般的「裝病」之間有什麼分別?

對身心症/疑病症認識不深的人,可能會質疑患者是否在「裝病」,然而事實上這兩種疾病都是真實存在的精神健康問題。研究顯示,這些患者的大腦影像會顯示出前額葉皮質活動異常,並且生理檢測證實壓力激素(如皮質醇)的分泌失調。根據國際最權威的兩套疾病分類系統——《國際疾病分類第十一次修訂本》(ICD-11)及《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身心症及疑病症均已被明確列為精神疾病。

Q2:如何區分身心症和疑病症?

身心症患者主要關注實際的身體症狀和不適感,通常伴隨對這些症狀的過度焦慮,且診斷需持續至少六個月。而疑病症患者則專注於對健康的恐懼,即使沒有明顯的身體症狀,仍堅信自己患有重病,且這種擔憂同樣需持續至少六個月。簡化來說,兩者的差異在於身心症患者較關注「現有症狀」,疑病症患者較恐懼「有可能患上了或將會患上某種潛在疾病」。

Q3:身心症疑病症治療方法有哪些

在治療方法上,身心症和疑病症兩種疾病都可能用到藥物及非藥物治療。非藥物治療中,最重要的是認知行為療法(CBT),以辨識及改善患者的心理及行為。藥物治療則包括選擇性血清素再攝取抑制劑(SSRIs)和血清素及去甲腎上腺素再攝取抑制劑(SNRIs),這些藥物能有效緩解共病焦慮。此外,亦可能短暫使用 β 受體阻滯劑等藥物,控制患者心悸等自律神經症狀。

Q4:如何區分合理的健康關注與身心症/疑病症的病態焦慮症狀

合理的健康關注,是一旦症狀有所改善,患者即會感到安心,而病態焦慮人士則反複作健康檢查仍無法安心。對於一般人而言,假設正常的就醫頻率基準為每月一次,那身心症/疑病症患者會每月就醫三次或以上,並急切要求跨科轉介。最後,正常的病人不至於因對疾病的擔憂而會影響工作或社交,但身心症/疑病症患者的憂慮症狀,會對她/他生活上各方面都有負面影響。

參考資料:

Bandelow B, Michaelis S, Wedekind D. Treatment of anxiety disorders. Dialogues Clin Neurosci. 2017 Jun;19(2):93-107. doi: 10.31887/DCNS.2017.19.2/bbandelow. PMID: 28867934; PMCID: PMC5573566.

Agarwal V, Nischal A, Praharaj SK, Menon V, Kar SK.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Psychotherapies for Somatoform Disorders. Indian J Psychiatry. 2020 Jan;62(Suppl 2): S263-S271. doi: 10.4103/psychiatry.IndianJPsychiatry_775_19. Epub 2020 Jan 17. PMID: 32055068; PMCID: PMC7001354.

Jill M. Newby, Megan J. Hobbs, Alison E.J. Mahoney, Shiu (Kelvin) Wong, Gavin Andrews, DSM-5 illness anxiety disorder and somatic symptom disorder: Comorbidity, correlates, and overlap with DSM-IV hypochondriasis, Journal of Psychosomatic Research, Volume 101, 2017, Pages 31-37, ISSN 0022-3999, https://doi.org/10.1016/j.jpsychores.2017.07.010.

Somatic Symptom Disorder and Illness Anxiety Disorder | Charlie Health

https://www.charliehealth.com/post/somatic-symptom-disorder-vs-illness-anxiety-disorder

Illness anxiety disorder – Symptoms and causes – Mayo Clinic

https://www.mayoclinic.org/diseases-conditions/illness-anxiety-disorder/symptoms-causes/syc-20373782

Illness Anxiety Disorder vs. Somatic Symptom Disorder

https://yourlocalpsychiatrist.nyc/rm-blog/illness-anxiety-disorder-vs-somatic-symptom-disorder/

疾病焦慮症 | 賽馬會心理e療站

https://eclinic.hk/e_clinic/healthInfo/detail?type=1&id=9&title=%E5%B8%B8%E8%A6%8B%E6%83%85%E7%B7%92%E7%97%85

藥物辦公室 – 口服抗抑鬱藥

https://www.drugoffice.gov.hk/eps/do/tc/consumer/news_informations/dm_22.html

身心症、疑病症的症狀及治療方法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