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HD一味靠食藥?

ADHD一味靠食藥?

隨著社會對專注力不足及過度活躍症(ADHD)的認識逐漸增加,早前甚至有指家長為免病影響子女學業,要求醫生處方藥物,可見患有此病對孩子的日常生活影響甚大。到底怎麼才是患有ADHD?家長在管教方面應怎麼處理孩子的行為問題?以下由精神科專科醫生就此作出詳細分析。

3大常見徵狀

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症(Attention 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以下簡稱ADHD)的主要徵狀包括專注力缺乏/過度活躍和衝動的行為。精神科專科醫生麥棨諾表示,部份患者會出現單一徵狀,但據研究顯示,整體而言,複合型的患者相對會較多。在兒童階段較多會出現過度活躍症和衝動行為的徵狀;但到了青年至成人階段,這兩種的徵狀會漸漸減少,然而專注力弱的情況會變得明顯,例如容易發白日夢、沒記性、遊魂等。香港近年多了家長關心此病對子女的學業影響,故近年求診人數有所上升。但確診的百分比是3至5%,數字與過往相約;而男生的比例較女生為多。

ADHD出現成因

ADHD的出現成因,麥醫生指是屬於腦神經系統的發展問題,因患者的大腦發展較同齡的孩子為慢,其腦部的形狀亦相對較小。當中涉及腦部化學物質的傳遞出現問題,並與基因及遺傳因素有關;有研究顯示,確診ADHD的患者,其父母表示患者小時候時常被說記性差,專注力弱、組織力不佳、愛遊魂和發夢等。另外,ADHD與大腦前額業的其中一個化學傳遞物質—多巴胺(Dopamine)失調有關,大腦前額業掌管的功能包括基礎動作功能、行為的策劃、注意力和判斷,幫助人們控制心中的衝動。

坐唔定就是患ADHD?

但孩子不專心、坐不定,就是否等如患有ADHD? 麥醫生表示當中有許多原因,一般而言,臨床上醫生會以病徵的嚴重程度、持久度、是否在兩個或以上的處境下顯現出來而斷症;而行為的表徵非偶爾出現,而是具持續性。坊間雖有不同的評估表,但由於資料來源良莠不齊,家長若有懷疑,不應自行評估子女的狀況,以免因主觀偏頗而影響判斷。此外,患有ADHD的孩子通常會一併出現其他共病,例如對抗性行為、讀寫障礙、焦慮抑鬱徵狀、行為失調等、家長如有懷疑,應約見專業人士作全面的評估。

生活上4大影響

由於患ADHD的孩子經常難以遵守秩序,亦因為經常出現不專心,發白日夢,未能完成功課,不小心等行為徵狀,麥醫生指對孩子在生活的各方面,均會有所影響。親子關係方面,由於香港教育制度重視成績,家長普遍十分緊張子女的學業分數,面對ADHD的孩子,若果催谷其學業的話,只會適得其反,孩子多因感到吃力而作出逃避,惡性循環下令親子關係每況愈下。個人成長方面,此孩子通常會被標籤為頑皮、多嘴等負面形象。在充滿比較的環境之下,他們會感到自卑。面對種種評語造成的心理壓力,會影響他們的情緒,例如變得暴躁、易發脾氣等。社交方面,孩子較難合群,因衝動行為而不聽指令,較難遵守規則,而較易受到同儕排擠。

2 大治療方法

患有ADHD的孩子,麥醫生表示據粗略數據顯示,約三分一孩子直至成年後,其徵狀依然會持續。而針對此病的治療方法,可分為兩種,包括藥物治療和行為治療:

1. 藥物治療: Methylphenidate 能夠刺激腦部多巴胺的分泌,平衡腦部傳遞物質失調的問題,有效改善專注力、衝動行為、過度活躍等問題。但藥物會隨著時間排出體外而喪失藥效,故患者需要每隔小時或每天服用,需由醫生處方。服藥常見的副作用包括減低食慾而導致體重下降、輕微的睡眠問題和煩躁不安。但這種副作用通常很輕微和短暫,並會因應劑量及服藥時間的調整而減少。

2.行為治療: 對於改善孩子的行為問題,家長的管教模式至為重要,並對子女的長遠發展,包括全人發展及品格有重大影響。父母、長輩或是照顧者對於子管教孩子,應以一致的手法處理,讓孩子知道事情的底線,一旦超越底線就要承擔事先說明的後果和懲罰。獎勵制度如儲分、儲貼紙等,有助強化孩子的正確行為。

認清問題行為源頭

ADHD對孩子的整體生活,以至人際關係,均出現不同程度的影響,但麥醫生分享說孩子的行為問題,背後通常反映出更深層次的原因。若父母關係不和、時常吵架,會容易影響孩子的行為表現,例如孩子為了停止父母之間的磨擦,會以自己的方式吸引父母注意,包括做出一連串的行為問題,令父母專注於自身的病。他分享說曾經遇過一個個案,11歲男生因成績欠佳,老師建議家長帶他診斷是否患有ADHD,父母為此而爭吵不休,拖了2、3年終於帶兒子診症。經過數次的對談後,麥醫生與孩子談到母親希望他服藥的問題,孩子冷靜地說若服藥能令父母二人不再吵架的話,他願意為此服藥。「家長看到有孩子有行為問題,會把理由歸咎於病情本身,父母的管教方式、夫妻關係均對孩子的行為影響甚大。」

了解孩子能力

香港的學業壓力沉重,對於一般孩子而言尚感到吃力,患有ADHD的小朋友尤其辛苦。麥醫生指成人的專注力尚且有限,若要求孩子坐家定1 小時專心溫習、做功課,對他們而言十分困難。家長應了解孩子的能力,訂立相應的目標,例如最先設定坐定定溫習2至3分鐘,若成功的話,父母便給予獎勵,並逐漸把目標提升,下次坐定定4至5分鐘等。學習方面,如孩子需要背書,家長可以把課文拆成句子,讓孩子逐少背誦,並增加複習次數,不要期望孩子背3次就能成功。此外,家長可嘗試從正面角度對待孩子的病徵,例如替他們參加具挑戰性、刺激性的運動,將其好動特徵轉化為強化心理質素的正面運動。

ADHD藥物 = 聰明藥

對於患有ADHD的孩子,麥醫生表示他們服藥後,能改善一系列的專注力、行為問題,在藥效發揮的時間內,表現出與普通孩子無異的專注力,令他們能集中精神應付學業,學習成績也會有所改善。但治療ADHD的藥物不等於聰明藥,普通孩子服後並沒有任何幫助,故家庭若認為讓子女服藥能提升成績,就好比運動員透過服用禁藥而獲得獎項。背後反映出香港的教育氣氛沉重,以及分數至上的扭曲價值觀。


摘文:精神科專科醫生 麥棨諾醫生

文章刊登及圖片來源: 學前&親子Super Parents《互動教室》 [第25期]
如有任何版權問題,請與致電2687 6777與我們聯絡,我們將盡快跟進及刪除相關圖片。

ADHD一味靠食藥?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