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 – 情緒與壓力

AM730: 新藥理機制 對抗頑治性抑鬱症

香港大約有30萬名抑鬱症患者,當中約三分一為頑治性抑鬱症,即曾服用最少兩種、足夠劑量及足夠時間的抗抑鬱藥,但病情沒有大改善,影響患者的情緒、工作、家庭及社交等。最近美國FDA批准全新藥理機制的噴鼻式抗抑鬱藥,讓頑治性抑鬱症患者有多一種治療選擇。 精神科專科醫生麥棨諾表示,抑鬱症並非一時負面情緒爆發、性格問題,也不是單靠重拾開朗情緒就可解決,「此症成因其實是腦部傳遞化學物質失衡,包括血清素、去甲腎上腺素、多巴胺等。它們用於調節各種生理及心理功能,如情緒、動力、思維等。物質間有相互作用,功能也會重疊,一旦失衡便會出現情緒病。」 可致身體毛病 事實上,所有人都有可能患上抑鬱症,如患病、感染、受酒精或藥物影響等生理因素;身體健康差而感擔憂、遇到某些事件令負面思想揮之不去等心理因素;生活和工作壓力、金錢困擾、事業、學業、感情出現挫折等環境因素,以及家族病史的遺傳因素,都可增加患上抑鬱症的風險。患者除了會有心情煩躁、精神緊張、對事物失去興趣、記憶力及集中力下降、自卑、自殺念頭等情緒症狀,麥棨諾指出還會有身體上的毛病,包括頭痛、失眠、消化系統失調等,身心均受影響。 持續影響生活 盡早確診和治療,對走出抑鬱症十分重要,但臨床上約三分一患者屬於頑治性抑鬱症,他們即使持續用藥也沒有明顯改善,日常生活、工作、社交等持續受到影響。患者若沒有得到適切和有效治療,多個外國研究指患者會較大可能失業、入院率較高、每年治療成本上升八成、自殺風險上升7倍、死亡風險上升三成半。 起效快速 最近美國FDA批准了一種噴鼻式藥物,適用於頑治性抑鬱症。患者由於谷氨酸訊號的錯誤,令負責情緒調節的大腦關鍵區域出現突觸連接受損;而此藥機制便對準化學物質谷氨酸鹽,恢復腦部連結以紓緩徵狀。香港醫院藥劑師學會會長崔俊明藥劑師指,「藥物24小時內便可起效,比傳統藥物快得多。」臨床研究顯示,噴鼻式藥物配合傳統口服抗抑鬱藥,比使用口服抗抑鬱藥和安慰劑,復發風險下降超過五成;同時也有較佳的反應率和緩解率。而使用此噴鼻式藥物或會出現血壓上升、噁心、頭痛、頭暈等副作用。 改善家庭關係 從事保險業的何先生,因失眠問題求診5至6年,亦有強抑鬱症家族病史,與太太關係一般。之後三年內父母因患癌先後離世,他每當工作上遇到同類理賠個案,都會再憶起父母離世而悲傷。加上家庭、工作壓力,何先生即使一直服用高劑量抗抑鬱藥及情緒穩定劑,病情都沒有明顯改善,長期寡言、木無表情、不開心、沒有動力。後來轉用噴鼻式抗抑鬱藥,使用三次後已有明顯改善,開始有表情、主動說話,更重拾動力,常與太太和小朋友外出遊玩,家庭關係大為改善。

30多歲女嚴重抑鬱出現7重人格 精神科醫生陪伴10年耐心整合:如一命換一命|醫生專訪

7種人格不定期切換 化身小孩男士教師 麥醫生坦言,這類個案往往極為棘手,因為病史很長,加上患者對醫生信任度低,需要一段很長時間才能獲取信任。頭幾次見面,病人一般採取觀望態度,充滿戒心,不願將事情全盤托出,他們會先試探醫生對自己的看法。「這些病人會想,『我可以信任你嗎?應該把所有事情說出來讓你幫我嗎?你真的能幫到我嗎?』」 該名30多歲的7重人格障礙女患者,初次見面時,她就對麥醫生說:「不要『懶醒』以為自己可以幫到我。」在她身上,曾出現過7個不同的人格──有時是小孩;有時卻變得「老成」、衝動、容易自殘、敵意大;有時則變成一位優雅的男士,或是一位教師,即使她本身並非老師。 這七個「她」或「他」,性格、性別迥異,在不同「人設」底下,穿著打扮也不一樣。「例如,她是『小孩』的時候會穿比較可愛的衣服,但切換至男士身分時,則會打扮斯文;有時是運動型,有時則不修邊幅。」該患者的家人發現,其性格不時轉變,令人難以捉摸。雖曾向其他醫生求診,卻仍弄不清楚是甚麼一回事,因而敲開精神科之門。 多重人格性情 保護脆弱的自己 麥醫生坦言,面對這類病人只能「慢慢等」。「例如這次來的如果是小孩子的她,我問到的就只有小孩子角度才知道的事。下次若換成很惡、敵意大的人格時,則要再從另一個『她』的角度去了解。這樣才能慢慢組合出,她到底發生過甚麼事。」若這次治療,出現的是人格A,下次覆診是人格B,那人格B就可能完全不知道之前聊了甚麼,需要重新認識。 他表示,患者正靠著這種方式,支撐著自己度過傷痕斑駁的生活。「譬如上班時,同事對她不好,她就需要帶著刺(作防衛)才能繼續工作;與父母相處時,卻可能換成小孩子的身分,希望父母不忍心責罵她、傷害她。」麥醫生稱,不同的人格猶如一個保護機制,「保護內心最脆弱的自己」,因應不同的情況,有不同的人格出來「幫手」面對外面的世界。 醫生花10年整合 7種人格減至2種 整合不同人格需要花很長的時間。除了要耐心地與每個「她」或「他」聊天、深入認識,也要透過家屬了解患者從小到大的經歷。「這樣可以幫助我們有力地推敲、作深層的心理分析:為何她會患上多重人格障礙?怎樣令她的人格慢慢組合,慢慢減少一些角色?」 會否前一秒正常聊天,下一秒突然轉換「身分」?麥醫生稱,會診時很少會發生人格突然轉換的情況。一個身分,通常會持續用一段時間。家人會向醫生「報料」,透露患者近況及變化,覆診時就知道該與哪個身分聊天。麥醫生笑言:「跟了10年,她一走進來,就已經知道她現在是『誰』了。」 治療至今,雖然還未能將全部人格「執返」入去,偶爾還有一兩個人格「彈」出來。不過,麥醫生表示,已漸漸能捉摸到,該患者會因為何事、受何刺激而引發另一個「我」出來,病情整體來說已比以前好多了。 治療期間,不同的人格已漸漸整合,「有些人格已不會經常出來,例如很惡的那個人格,知道不是所有人也對她滿懷敵意後,就未必需要出來了。」當不同的性格融合,融合到一個經常出現的人格身上,就不再出現極端病態狀況,例如小孩、教師或男人的角色已較少出現。 治療過程如「一命換一命」 幫助病人是使命 麥醫生坦言,那位女患者眾多人格之中,最難溝通的是那個充滿敵意的人格,會不斷挑戰他,或拋來一句句侮辱的說話。「我知道他們生病了,當病人情況有進步,我們付出的時間及心力有回報,就會感到很安慰。」 「作為精神科醫生、心理治療的醫生,面對情況複雜的病人,像是『一命換一命』般,耗盡心血。」每次與病人見面,麥醫生也「打醒十二分精神」。「我也曾『burn out』,覺得很累。」有前輩曾經提醒他,聽得太多負面、不開心的事,情緒或會被牽動,對人生的看法也可能出現偏差,因此需要找一些「師傅級」的醫生進行輔導。 「每次我與治療師見面後,再次有力量去『服侍』。」縱然疲累,麥棨諾醫生認為,幫到病人才是最重要,因為這是他的使命。「這些情緒、精神問題不是容易被見到的。人們未必會相信,但受折磨的人太多了。」 「我們精神科醫生,可能是病人唯一信任會幫到他們的人。這就是我堅持下去的原因!」 記者:陳思雅、黃泳欣新聞連結

新城電台:【新城健康管家】抑鬱症多面睇

【新城健康管家】2023年 12月21日 新城電台 |【【新城健康管家】如何避免憂鬱症復發?原來照顧者亦需要情緒疏導?|鄭萃雯 精神科專科麥棨諾醫生 2023年 12月15日 新城電台 |【新城健康管家】抑鬱症的治療方案?電擊真的能治療精神病?分析影響康復的風險因素!|鄭萃雯 精神科專科麥棨諾醫生 2023年 12月09日 新城電台 |【新城健康管家】發現抑鬱問題應及早接受治療!家人支援對患者具關鍵性影響|鄭萃雯 精神科專科麥棨諾醫生 2023年 12月02日 新城電台 |【新城健康管家】本港情緒障礙個案不斷增加|了解抑鬱成因與徵狀|別錯過身邊人的求救訊號!|鄭萃雯 精神科專科麥棨諾醫生

情緒與壓力媒體訪問

情緒與壓力媒體訪問 2023年 12月21日 新城電台 |【【新城健康管家】如何避免憂鬱症復發?原來照顧者亦需要情緒疏導?|鄭萃雯 精神科專科麥棨諾醫生 2023年 12月15日 新城電台 |【新城健康管家】抑鬱症的治療方案?電擊真的能治療精神病?分析影響康復的風險因素!|鄭萃雯 精神科專科麥棨諾醫生 2023年 12月09日 新城電台 |【新城健康管家】發現抑鬱問題應及早接受治療!家人支援對患者具關鍵性影響|鄭萃雯 精神科專科麥棨諾醫生 2023年 12月02日 新城電台 |【新城健康管家】本港情緒障礙個案不斷增加|了解抑鬱成因與徵狀|別錯過身邊人的求救訊號!|鄭萃雯 精神科專科麥棨諾醫生 2023年 07月06日 晴報 李玟離世|醫生拆解3大抑鬱症惡化徵兆 家人勸慰時一句話恐成催命符 李玟離世|醫生拆解3大抑鬱症惡化徵兆 家人勸慰時一句話恐成催命符 樂壇天后李玟(CoCo)近年飽受抑鬱症煎熬,日前在家中割腕輕生,昨日返魂乏術,終年48歲。據統計本港有超過30萬人患上抑鬱症,有精神科專科醫生指出,除了突然默默交代身後事,家人如發現抑鬱症患者突然在家中「行唔安坐唔落」,或屬病情惡化先兆。另外,他提醒家人在開解時,一些批判性、指導性說話例如「堅強啲」、「好小事」等,反而有機會帶來反效果。醫生亦分享一宗病例,一位表面生活「幸福美滿」的太太背後卻患有抑鬱症,幸好丈夫因一個小細節發現異常,及時阻止太太輕生。 據統計本港已有超過30萬人患上抑鬱症,常見徵狀包括失眠、情緒低落、心情煩躁等,但不少港人都曾經出現,如何判斷自己是否抑鬱症患者呢?精神科專科醫生陳仲謀接受《晴報》訪問時表示,臨床上醫生最基本會評估病人是否有「功能失調」情況,例如「唔返工」、「唔想做人」,不再做平時會做、需要做的事等,如出現情緒大變、長期「好灰」,更是病情惡化徵兆。 陳仲謀指抑鬱症患者只要定期食藥覆診,絕大部分都可以能痊癒,但部分病人如再遇上重大打擊、自行停藥則有機會惡化。如何察覺抑鬱症患者有自殺傾向,陳仲謀指,除了長期失眠及對所有事情失去興趣和動力外,比較明顯是病人會在言語間透露尋死念頭,例如提到「唔想做人」、「做人無意思」等,而且會寫下遺言、遺書,默默地安排身後事,「例如將貓狗安排畀人照顧,將銀行卡、密碼交託畀家人等等」。除此以外,家人還可留意一個小細節: 「有一個很多人都會忽視的細節,就是抑鬱症患者,在家中突然『行唔安坐唔落』,不停在家中踱步『坐唔定』,而且表現得非常痛苦,這情況過往經常出現,反映他的病況可能已經很嚴重。」 一句說話恐有反效果 當抑鬱症患者情緒低落時,很多時家人、朋友都會不斷說鼓勵說話,陳仲謀提醒部分說話或會帶來反效果。他舉例指,很多時家人在勸慰時會對病人說「堅強啲」、「放鬆啲」、「好小事」,然而這些指導性、批判性說話,反而有機會病人情緒更差,「有些病人會覺得『咁小事我都應付唔到,即係我更加無用』。」他建議此時親友應避免給予太多意見,「以耳代口」充當聆聽者,讓其舒發情感,去了解病人的內心感受,並表示理解和體諒。 對於避免患上抑鬱症及令抑鬱惡化,陳仲謀有以下建議: 恆常做運動 良好的社交活動 避免進食增加憂鬱風險的高卡、垃圾食物 不要以吸煙、飲酒、濫用藥物抒壓 多曬太陽及進行戶外活動 3大抑鬱症高危族群 精神科專科麥棨諾醫生接受《晴報》訪問時表示,以下3類人士較容易患抑鬱症, 有家族遺傳:抑鬱症有家族遺傳的傾向,如基因遺傳或家族中曾有精神疾病病史,患上抑鬱症的機會比一般人高。 有童年陰影:環境因素是誘發抑鬱症的主要原因,如從小被自己的父母否定,容易出現焦慮和抑鬱症狀;童年時期若曾遭受心理創傷,會增加成年後患抑鬱症的可能性。 自我形象低落:經常缺乏自信或有強烈的負面自我概念,很容易跌入不斷自我批評的漩渦中,例如當紅明星若對網上言論非常敏感,容易因一個眼神或言語受影響。 麥棨諾指出,如果出現多項以下的症狀,而持續超過一至兩星期,同時影響到正常生活,便可能患上抑鬱症: 「心情低落(認為自己無用、無希望及無價值)、對喜好失去興趣、易發脾氣、思覺失調(出現幻聽及妄想等)、充斥負面情緒、性格大轉變、不願與人溝通。」 病例:細心丈夫救回絕望太太 麥棨諾指部分抑鬱症患者很難被察覺,即使「生活美滿」也有機會患上,他分享曾遇到一宗病例,女患者與丈夫育有兩名小孩,生活穩定無經濟壓力,更準備提早退休。 但在某個晚上,丈夫發現她將自己反鎖在浴室,開門後丈夫發現浴室窗戶打開、窗台盆栽全被移開,他開始懷疑老婆有自殺傾向,於是帶她就醫,麥醫生則透過心理和藥物治療,助其紓緩情緒問題。然而另一個晚上,丈夫發現她在深夜靜悄悄離家,尾隨發現她走到大廈的平台企圖跳樓輕生,幸丈夫及時阻止,才避免悲劇發生。麥醫生決定改用更快見效的方法,採用噴鼻式藥物,其病情才逐漸好轉。 麥醫生提醒,要避免抑鬱症出現,首要採取預防方法,「其實一般人會定期做身體檢查,但大腦健康亦同樣重要」,他建議一般人每3至5年做一次情緒精神檢查,如高危族群則應每年一檢,讓醫生及早發現病灶,才能降低風險。 家人有否患抑鬱?4大層面判斷 精神科專科醫生黎大森接受《晴報》訪問則表示,朋友和家人往往為未能察覺到身邊的抑鬱症患者而感到內疚,其實可透過以下4大層面,判斷身邊人會否有機會患上抑鬱症: 1.睡眠:睡眠質素欠佳,出現失眠、發惡夢及入睡困難(躺到床上超過30分鐘仍沒法順利入睡),令情緒變差 2.味覺變差:吃不出食物味道,又或是突然愛吃甜食 […]

成日照鏡搵缺陷點止貪靚咁簡單 焦慮可致「身體畸形恐懼症」唔敢出街見人

成日照鏡搵缺陷點止貪靚咁簡單 焦慮可致「身體畸形恐懼症」唔敢出街見人 經常照鏡、總覺得頭髮變稀疏或面部器官不對稱,出現種種非常關注自己外表或特徵的表現,小心是患上「身體畸形恐懼症」。精神科醫生表示,該病由嚴重焦慮引起,患者會出現類似思覺失調的症狀,終日覺得自己「好唔妥」,身體有畸形缺陷,要不停照鏡找出問題,嚴重會影響情緒、日常工作、生活和社交,需要正視。 大約每100人便有1人患上「身體畸形恐懼症」(Body Dysmorphic Disorder, BDD,又稱體象障礙),患者會好關注自己的外表及儀容,因而帶來過度焦慮,甚至去到過火的程度,妨礙正常生活,當中涉及的問題可能是自己誇大,又或者是幻想出來的缺陷,認為身體畸形,與別人不同。 精神科專科醫生麥棨諾表示,「病人可能會由朝check到黑,不停照鏡去搵自己嘅問題,兩邊面有咩唔同、有無唔對稱、係咪單雙眼皮、有無高低耳、頭髮有無甩多咗、塊面係咪鬆弛咗⋯⋯眼眉、鼻樑、牙齒等都會逐樣研究,有時會越照越不安,搞到廢寢忘餐」。有病人會因為這些他們認為的缺陷,而不敢外出見人,影響社交。 20餘歲男工作壓力大 自覺頭髮稀疏不停照鏡點算 麥指,過往曾接獲幾宗有關個案,曾有20出頭男士大學畢業數年,從事證券行工作,日常工作壓力沉重,偶爾會遭上司責罵。求診時有持續失眠、抑鬱症狀,並有輕生念頭。原來病人求診精神科之前,曾因頭髮變稀疏的問題,求診數名皮膚科醫生及中醫,其間要應付求診、購買保健及生髮產品的支出,向外借錢及負債,更一度懷疑因服用多種產品和藥物,引致體內的肝酵素上升。 惟病人的家人、朋友及醫生,也認為他沒有脫髮問題,頭髮茂盛,但病人仍耿耿於懷,全日不停照鏡,每天洗頭後又點算掉下來的頭髮數目,不停換洗頭水,嘗試坊間不同的生髮方法。他最後因情緒受困擾,難以入睡、無法集中精神正常工作而求診精神科。臨床診斷病人患了身體畸形恐懼症、焦慮症,要接受心理輔導,並服用抗焦慮藥物、抗思覺失調藥物,情況才獲改善。 罹患身體畸形恐懼症的高危人士,包括曾有焦慮症或有焦慮症家族史人士;自我形象低落的人,或生活圈子中主要為注重外表的朋友,日常話題總是圍繞有關外形及打扮問題;以及壓力因素、社會氛圍等。麥稱,部份身體畸形恐懼症患者,會就他們放大了或想像出來的問題而求診,當醫生指出一切正常、沒有問題的時候,很多時並不接受,繼而會輾轉求醫,尋找心目中的答案,例如求診皮膚科、整形外科醫生或牙醫等。過程中也會影響他們與家人、朋友的關係,甚至影響工作,故病人通常都會伴隨失眠、焦慮或不安等情緒問題,嚴重會增加自殺風險。 身體畸形恐懼症較難預防,病人很少會主動睇醫生,除非病情對生活、工作有很大影響,呼籲市民若懷疑身邊人出現相關症狀和表現,應盡快帶往精神科醫生求診。 【身體畸形恐懼症常見症狀】 ●過度關注自己的外表和儀容 ●經常照鏡尋找身體的問題,有時候會越照越不安 ●不停觀察面部有否單雙眼皮、高低耳、眉毛不對稱、頭髮變稀疏或皮膚鬆弛 ●妨礙工作和日常生活,如難以集中精神工作、不敢外出見朋友 ●出現失眠問題、情緒焦慮及不安 ●懷疑自己有問題不停求醫及經常轉換醫生 文章刊登及圖片來源:蘋果日報如有任何版權問題,請與致電2687 6777與我們聯絡,我們將盡快跟進及刪除相關圖片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