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惹恐慌 容易誘發情緒病
屋企還有幾個口罩?超市今日有無廁紙賣呢?回家後洗手了嗎?剛才食飯坐我旁邊的大嬸咳個不停,會不會是帶菌者?新型冠狀肺炎新增個案不斷,現時香港市民每日腦海裡都是這樣的一堆問號,一方面擔心自身被感染;另一方面又要面對工作和生活上各樣壓力,恐慌、焦慮等複雜情緒一下子大增,這種超高的情緒負荷、過大的體力消耗、瀕臨崩潰的壓力,很容易誘發情緒病。
出現症狀立即求醫
哪類人特別容易出現情緒病?情緒病的成因相當複雜,先看個人的身體狀況,患有甲狀腺不平衡、糖尿病、癌症、長期痛症等長期病患者,以及本身有精神病家族史的人,較易出現情緒病;睡眠質素欠佳者的情緒亦容易不穩定。
現時人人擔心疫情,但除了注意身體健康、個人衞生外,亦不能忽視對情緒造成的影響,因為在巨大壓力下,人體內或會產生過量皮質醇,過量皮質醇會抑制身體免疫能力,不利對抗疫症。而巨大壓力亦可能誘發情緒病,現時市民不敢出街,對外在事物表現敏感又緊張,若情況持續或會出現情緒病症狀,包括呼吸困難、心跳快、不斷冒汗,甚至胃痛、失眠、發抖等,同時會出現負面情緒如焦慮、緊張、沮喪、注意力不集中、與人交流不暢、麻木、遲鈍等,一旦發覺自己或身邊人出現以上症狀,就要立即向專業人士如精神科醫生求助。
精神科醫生就如家庭醫生,需要清楚了解病人身體內外狀況,作出全人性診治,不會因身體問題而忽略心理問題;反過來說,精神科醫生亦不會忽視病人的身體問題。經診斷後,精神科醫生會用舒緩方法如做運動、聽音樂等消減病人的負面情緒;進一步可以藥物治療。
穩定情緒減低復發風險
情緒病是有機會完全康復的,但須視乎幾個因素。首先,一旦出現情緒病病徵便應即時求醫,可惜很多人諱疾忌醫,直至病情惡化才求助,增加治癒難度;其次是看遺傳因素,若直系親屬如父母曾患情緒病,便可能需要較長時間治療;第三,情緒病若由環境因素引發,隨著時間過去,這些因素可能有所改變或消失,治癒機會便更大;第四,復發次數愈多,治癒機會便愈低,所以情緒病在治療期間必須依時覆診服藥,並保持身心健康以助穩定情緒,減低復發風險。
很多人會問,情緒病可以預防嗎?有兩個方法,(一)認識自己,掌握自己的喜怒哀樂,並適當地釋放情緒,避免積壓太多負面情緒;(二)保持身心健康,不妨嘗試做靜觀練習,初學者可先上網參考入門的呼吸練習。
摘文:精神科專科醫生 麥棨諾醫生
文章刊登及圖片來源: 頭條日報 特刊
如有任何版權問題,請與致電2687 6777與我們聯絡,我們將盡快跟進及刪除相關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