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孩因父母離異頻鎅手 醫生着重家庭治療解心結

女孩因父母離異頻鎅手 醫生着重家庭治療解心結

愷汶與社工一同到來,可是,她表現得滿不在乎,有一搭沒一搭地回應我的提問。反倒是社工很是熱心,一直不斷在旁解說愷汶的情況,讓我對她有更多的了解。


愷汶的問題是由外展社工發現的,社工在例行的深宵外展服務中接觸到愷汶,確切來說,是經「執屍」發現的,當時不曉得她喝了多少份量的酒,整個人都沒知覺、沒反應地躺在距酒吧不遠的街道上。經過幾次的交談後,社工覺得她有明顯的情緒問題,建議她向社福機構求助,經轉介下來到我的診所諮詢。根據愷汶的自述,她很討厭回家,而且對酒精甚為沉溺,經常流連於不同的酒吧,是蘭桂坊的常客。社工補充說,每當愷汶感到寂寞,無所事事時,就會相約朋友到不同的酒吧,整夜狂飲,有時更混着不同的酒精飲品,所以經常喝至不醒人事。


愷汶才15歲,長得不錯,樣子甜美,氣質清純,加上每星期總有4到5次流連酒吧,是酒吧的常客,所以她似乎不用花錢就能喝到醉。過去有數次,她在沒意識的情況下,被帶到酒店,醒來後驚覺身旁的人均陌生不識,趕急逃回家。


社工跟進愷汶的個案已長達半年,她才漸漸透露自己的家庭背景。愷汶的父母早在其6歲時離異,她一直不明白父母離婚的原因,只知他們一直吵個不停,無論細微如日常買菜買飯、愷汶的功課問題,又或是搬遷、租房子等事宜,父母總是唇槍舌劍、惡言相對。愷汶看在眼裏,既不明所以,又不是味兒,父母更會把怒氣遷到她身上,時而責怪她讀書不成,時而又罵她不長進。愷汶印象最深刻的,便是因媽媽怒不可遏,衝着愷汶叫嚷:「都是你!不是你的話,我早就離家了!」


愷汶一直把自己看成是父母關係決裂的罪人,因為自己做得不夠好、讀書成績不佳,導致媽媽拋棄了自己,另組家庭。父母離異後,愷汶由爸爸撫養,不知爸爸是因為離婚、還是工作因素,他開始視酒如命,每天都喝到酩酊大醉才返家,不要說關心愷汶,連作為父母最基本的負責照料孩子,也履行不了。媽媽自另組家庭後,重心都放在新家庭上,對愷汶愛理不理,一年可能只會見面一兩次。


與社工及愷汶詳細會談後,我診斷她患上了抑鬱症。因為長期被父母忽略的情況下,得不到成長時應有之家庭溫暖,她的童年充滿着內疚和無奈,也覺得自己的生存沒有價值,家庭背景又迫使她急速成長,與同輩間存在不少隔閡及距離感,所以在校也沒甚麼朋友。自小就缺乏存在感,自我價值又低,覺得人生沒有意義,生命也毫無價值,惟有效法爸爸,借酒消愁,希望酒精能麻醉自己不快的情緒,又因狂飲而結識到不少的酒肉朋友,從他們身上找到一點一絲的被關懷、被需要的存在感。


的確夜蒲是愷汶宣洩情緒的唯一方法,與我會面兩次後,本港的疫情轉趨嚴重,全港的酒吧被強制停止營業。愷汶因而被迫放棄夜蒲,第三次會面時,我發現她手臂上多了幾道亦深亦淺的傷痕,應該是「𠝹手」得來的。我察覺愷汶的情緒非常不穩,如置之不理,事態會變得嚴重。詳談下,愷汶坦言自酒吧停業後,她的抑鬱情緒變得越來越不受控,她不想獨自買醉,又因限聚令失去與朋友見面的機會,越發感受不到自己的存在價值,甚至覺得結束生命是唯一的出路。看着桌面的𠝹刀,不自覺地用𠝹刀在自己的手和大腿上畫出一條一條的血痕,看着自己鮮紅的血從手臂緩緩地流出,沒有酒精的失落感,好像被「𠝹手」的快感取而代之。
我花了不少時間,讓她情緒得到釋放,並邀請她下次與媽媽一同前來。愷汶除了須處方藥物來緩解她的情緒,以解燃眉之急。更重要的是進行家庭治療,幫助她與家人一起處理及逐漸接受這份深藏已久的情感,同時在過程中讓她的情緒漸漸平伏下來,重新建立身處家庭的位置。


經過大半年的治療後,愷汶的情緒明顯得到改善,與家人的關係也漸有改善,也再沒作出自毁的行為了。每人在人生不同階段,都會面對種種的難題,情緒亦會隨之起落,當面對難以名狀的情緒時,先不要選擇以任何方式逃避,嘗試找個合適的人,共同面對,並肩走出進退維谷的霧霾。

摘文:精神科專科醫生 麥棨諾醫生

文章刊登及圖片來源:  蘋果日報
如有任何版權問題,請與致電2687 6777與我們聯絡,我們將盡快跟進及刪除相關圖片。


女孩因父母離異頻鎅手 醫生着重家庭治療解心結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