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刊登於 信健康 I 2024 年 10 月 21 日 與老婆的首次婚姻輔導後,俊余的抑鬱症急速轉差,他不想出門,什麼事都不想做,把自己關在房裏,睡在床上,持續了差不多一星期,其公司亦因他無故曠工而發出警告信,驚動了他的同事,即是介紹俊余來找我的人。同事大感不妙,致電診所諮詢。 我請朋友與老婆一同前來,討論如何讓俊余走出家門,並前來診所覆診。經過他們一番努力下,俊余再度來訪,眼前的他蓬頭垢面,陣陣臭味,面如死灰,他明言不想再來診所,只是同事屢勸屢試,他過意不去,加上老婆對自己的態度軟化,他便來診所敷衍一下。 緩解緊張關係 除了藥物調整外,他需要先緩解夫妻間緊張關係,我嘗試以不同角度權衡輕重,當中信仰固然重要,但因宗教教義而令自己痛失幸福,亦有違宗教意義。作為人夫,俊余可算近乎完美,對老婆貼心照顧之餘,亦不忘照料老婆的家人。僅因為易服的興趣,影響夫妻關係之餘,更波及兩家人。 我建議雙方冷靜對話,嘗試找出折衷方法,在努力周旋下,兩人終於達成共識,俊余每月只可參與聚會一次,聚會前的「準備」,以至期間的內容,以及過後的「行裝」,都不可呈現在老婆眼前,簡單來說,老婆暫時以「眼不見為乾淨」接受了俊余的易服愛好,待過些時間,再討論日後發展。 藉此機會,我想強調愛好易服並非變態,充其量只是一種「另類性癖好」,易服人士純粹喜歡穿着異性衣服,並在過程中產生快感,卻不等同他們會作出偷窺、性騷擾等犯罪行為。反而易服人士因不能易服而產生焦慮感,對社會造成負擔及問題會更多。 麥棨諾 作者為精神科專科醫生
麥棨諾心理醫生於推廣抑鬱症及焦慮症的相關知識上向來不遺餘力,多次撰文為公眾解釋這兩種於香港愈發普遍的情緒病。醫生建議有疑似症狀的人士,應該諮詢獲推薦的焦慮症醫生,尋求診斷與治療。
焦慮與恐懼本來都是人的正常情緒,適度的焦慮是我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然而如果一個人從身體反應、想法及行為三方面都有持續而過度的焦慮情況,則可能是焦慮症的症狀:身體反應上有異常的心跳加速、呼吸急促及肌肉繃緊;於想法上經常有消極的念頭,例如對於自己或身邊事情都有消極的判斷,並在理由不充分的前提之下相信將會有負面甚至災難性的事情發生;在行為上,患者會表現出想要逃避預計會發生的負面事情。根據焦慮症醫生的研究,焦慮症多有特定的懼怕對象,例如對於自身體態不完美產生焦慮;另外要注意,嚴重的焦慮症可以發展成類近於思覺失調的症狀。
跟焦慮及恐懼相似,悲傷與憂鬱亦是人類的正常情緒,尤其在遇上喪失至親、失戀等時候。可是,抑鬱症卻是不容忽視的嚴重精神病,患者身體會有失眠、疲倦、頭痛等各種虛弱症狀,精神上亦常有負面念頭,生活沒有動力而經常心情煩躁不安,嚴重者會有輕生念頭,甚至付諸實行。若遇上以上問題時,請務必盡早尋求受推薦的焦慮症醫生幫助。
抑鬱症醫生之間已有共識,除涉及主觀成因之外,抑鬱症亦可出於生理原因,例如腦內化學物質分泌失衡,包括血清素、去甲腎上腺素、多巴胺等,它們的作用是調節各種人的生理及心理功能,包括情緒、動力以至思維,這些物質一旦失衡,便會導致人出現抑鬱症等情緒病。
我們要認清,情緒病患者根本無法好好控制自己的思想,亦無法因重獲正面情緒就得到治癒。而在患者無助之際,如若身邊人只勸言患者「看開一些」,則猶如火上加油,對於患者毫無紓解的效果之餘,甚至會加重患者陷入痛苦的無力感。因此麥棨諾醫生多年來致力教育大眾,加強一般人對於焦慮症及抑鬱症等精神病的認識。
麥醫生擁有一支值得推薦的焦慮症醫生及抑鬱症心理醫生團隊,若自己或身邊人有長期的情緒及精神問題,敬請諮詢麥醫生,我們會為您提供診斷及治療服務。
不能接受之底線(四)
原文刊登於 信健康 I 2024 年 10 月 7 日 除了為俊余治療抑鬱症,我亦要嘗試解決夫妻倆的分歧,了解俊余的想法與難處後,我也想與他老婆談一談。老婆除了哭訴着接受不了俊余的易服行為外,也分享了一些個人想法。 家庭背景的因素下,她不足兩歲就受洗,是個虔誠基督徒,在她的觀念中,世上只分男性與女性,男女配是必然的,不可能有同性戀的出現。 作為男性,不是氣宇軒昂,亦應雄赳赳、氣昂昂,莫說作女性打扮,連蘇格蘭裙這種不被界定為女性穿着的裙子,穿在男士身上,老婆也不能接受。 得知俊余易服的喜好,至今已經差不多兩個月,老婆仍極之介懷,即使她從網上的資料搜集得知,易服非先天性,與基因及疾病沒有關聯性,但老婆仍然覺得,這不是簡單的一個興趣,是種不正常行為,好好一個男人,怎麼會喜歡穿女裝,這是設計予女性的衣服。 好好一個漢子,怎麼會把化妝品往面上塗。 即使我以醫學角度解釋,易服癖(Transvestite)並非一種疾病,它只是興趣和嗜好的其中一種,就如同健行、看書一樣,只是各人興趣不一,由於並非疾病,不需要藥物治療。只要俊余易服時沒有犯法,沒影響到其他人,沒必要載上「有色眼鏡」看待。 老婆聽罷,放聲大哭地說:「早知道他是個易服的變態,我當初就不會選擇嫁給他!」 這句說話如針般狠狠地刺在俊余心中,他聽後目光呆滯,眼泛淚光。 事後向我坦白,他感到非常內疚,覺得自己拖累了老婆,讓她婚後過得不幸福,假如自己早點向她坦白,她可以有其他選擇,就不會像現時般,後悔自己嫁了個變態的男人。 麥棨諾 作者為精神科專科醫生
不能接受之底線(三)
原文刊登於 信健康 I 2024 年 9 月 23 日 年多前,俊余在瀏覽銷售女裝的網頁時,被旁邊彈出的廣告所吸引,他從來都不知道,社會上有一群與他志趣相投的同道中人,更自組團體,誠邀有興趣人士參與。俊余很快就被易服團體吸引,不定期地參加他們的活動,每當他置身團體之中,他都感到無比愜意,不用強壓慾望,可暢所欲言地分享打扮「心得」;可以了無拘束地扮成女人,是他這一輩子中最輕鬆的時刻。 他內心有兩把聲音,左聲道制止他的行為,認為這是不能接受的事情,更是對老婆的背叛;右聲道卻不斷鼓勵他忠於內心,想做就做,把過去30多年的慾望盡情發洩。俊余每次為參加聚會而整理「行裝」時,內心都經歷無限拉扯與掙扎,要不要去?應不應該去?是最後一次嗎?要如何隱瞞行蹤? 他不敢想像,一旦東窗事發,後果將會何其堪虞。 千遮萬掩,紙還是包不了火,一時鬆懈,讓老婆得悉了這件不為人知的秘密,更引起小倆口一連串摩擦,老婆不明所以,懷疑俊余是否對現時婚姻不滿,才會做出易服行為,不時質問俊余是否對自己不滿意,又要他每天報告行蹤。俊余本來已經深感內疚,不知應為易服行為作出何種補償,每天回到家中,都不曉得以什麼態度面對老婆;加上老婆針鋒相對,咄咄逼人地質問他,要求解釋之餘,又要承諾不再犯。更令俊余憂心的是,此消息會否傳到父母耳中?他們會有什麼反應?要如何交代?他的情緒因而愈來愈差,朋友見他一天比一天消瘦,建議他與老婆一起找我作婚姻輔導,也讓我評估一下俊余的精神狀態。 麥棨諾 作者為精神科專科醫生
不能接受之底線(二)
原文刊登於 信健康 I 2024 年 9月 9 日 俊余沒有解釋,二話不說地把滿地女性用品收拾好,與老婆沉默對峙了5分鐘。老婆按捺不住問俊余︰「你會解釋是怎麼一回事嗎?」俊余知道此刻再也瞞不下去,把長久以來對打扮成女性的渴求向老婆坦白。 自中學開始,俊余開始對女裝有濃烈興趣,看見街上打扮入時的女性,就好想把她們身上的衣服,通通放到自己身上,光想像把自己打扮得花枝招展,他內心就充滿興奮感。漸漸地,想像滿足不了俊余,中三升級時,他曾偷偷地在網上買女裝,瞞着父母在房中試穿,他在鏡中看着自己穿上漂亮的女裝衣服,心中煞是興奮。為了維持這種心情,這個喜好持續了近一年時間,其後因要應付文憑試,時間精力都花在準備考試之上,才遺忘了女裝帶來的興奮感,加上年紀漸長,長輩及學校的教育讓他知道,女裝是不能出現在男人身上。 俊余向我坦言,在過去十多年,他一直有重拾興趣的想法,只是礙於一貫社會規範,此行為不被大眾社會所接納,甚至有違社會道德觀,於傳統華人家庭成長的俊余,深明父母親友不能接受一個大男人作娘娘腔打扮,遂把此興趣埋在心中最深處,即使有很多衝動,都未有付諸實行,藉着發展不同類型的運動而忘卻最愛的易服。 正因為俊余外向,他在一次與朋友打保齡球的聚會中,認識了現時的老婆,兩情相悅下,拍拖不到3年就共諧連理,結婚至今已來到第七個年頭。由小到大,他從沒向身邊任何人透露自己對變身成女性的追求,生怕被標籤為「怪人」,婚後亦從未想過向老婆坦白。 作者為精神科專科醫生
不能接受之底線(一)
原文刊登於 信健康 I 2024 年 8 月 26 日 「我真接受不了!真的不行!」俊余的老婆一邊哭一邊對着我說。她與俊余一同前來作婚姻輔導。 事緣老婆無意間「撞破」俊余以女裝打扮外出,說「撞破」,不如說老婆刻意追蹤俊余行蹤。俊余平日無論上班還是外出,總愛輕裝出行,一個銀包、一部手提,輕鬆出門。 然而,老婆由一年前開始留意到,俊余會不定期帶着一個尺寸頗大、塞得滿滿的黑色背包,鬼鬼祟祟地外出,老婆有問過他約了什麼人、去什麼地方,俊余都支吾以對,含糊其詞地帶過。 最合理的懷疑,不外乎外遇出軌,老婆不着痕跡地查看俊余手機,完全找不到一絲出軌跡象,老婆繼續不動聲色地耐心觀察,過了大半年,終於發現一個奇怪的WhatsApp群組,會不定期號召聚會,而俊余亦會不定時出席,每次去都會帶同一個黑色背包。得知群組聚會後,老婆對背包的裝載物更為好奇,旁敲側擊地試探俊余口風,又試過突發「偷襲」其背包,但都被他有技巧地推搪,老婆始終未能窺探背包內的物品。 終於,俊余某次聚會約得很晚,到家已差不多凌晨時分,踏入家門時一片漆黑,他估計老婆應該大被蓋過頭,放下戒心,隨手把背包往地上一放,轉身走到洗手間更衣洗澡。就在此時,老婆趁機打開他的背包,要窺看俊余一直用心隱瞞的東西。打開背包,老婆發現幾件女裝衣物、長長的假髮及各式各樣化妝品。此刻,她終於知道俊余為何竭力隱瞞背包內之物了。老婆對俊余包中之物很震驚,一時之間反應不過來,呆站了5分鐘,才在俊余的叫喊中回過神來。 麥棨諾 作者為精神科專科醫生
父母與子女關係之如何自處(四)
原文刊登於 信健康 I 2024 年 8月 12 日 永傑受着反反覆覆的空虛感及挫敗感所困擾,突然覺得自己一文不值,生無可戀,寫了遺書,準備從酒店房間一躍而下。就在站出窗台之際,收到老婆來電,要跟他討論兒子的課外活動,想起兒子與老婆的臉,他頓然懸崖勒馬,打道回家。他千叮萬囑我別向其老婆透露此事,不想老婆過於操心,同時有感此事是人生的「黑暗史」,絕不希望有第三者得知。 除了藥物調整,永傑同時需要重新學習面對壓力。 他顯然把「達不到標、做不完」無限放大,一旦不達標,或離目標有一大段距離,就自我轉化為喘不過氣的壓力。他總覺得,達不到他心中所謂的目標,就辜負了別人期望,只要一想到他人對自己投以失望的目光,或言談間表現出一點不滿意,永傑的焦慮感會不期然地浮上心頭。工作累積得愈多,便愈達不到標,他的焦慮感就愈發強烈;連兒子的學業成績及課外活動亦納入為他緊張清單之列,只要兒子測驗分數稍不如前,或者課外活動表現較差,就會向其大發脾氣。 看來永傑同時需要學習處理情緒及規劃生活的技巧,工作量繁重是改變不了的事實,而且只會隨着他的職位晉升而有增無減,他要學會如何調節心態來面對壓力,亦要學習如何把工作適當分配。不單單是工作,事業與家庭亦應取得平衡,才不會把職場上遇到的壓力轉移到兒子學業之上。 治療師對永傑下了一番工夫,配合他的準時覆診,病情得到顯著改善,大部分焦慮症狀已消失,他也掌握了處理壓力焦慮的技巧,即使有新挑戰出現,亦知道如何疏導情緒。 麥棨諾 作者為精神科專科醫生
父母與子女關係之如何自處(三)
原文刊登於 信健康 I 2024 年 7 月 29 日 永傑的情緒亦隨着兒子表現而大起大落,一時會因兒子取得優異成績興奮莫名,一時又會因其不及格而在抑鬱之中。老婆眼看他的情緒不斷波動,對兒子的管教又過了火,游說他諮詢專業人士。 經過3次會面及藥物調整,永傑病況得到明顯改善,「我覺得過去的自己太不濟了,想做的事情很多,卻永遠提不起勁實行,浪費太多時間,現在好想把心中所想都一一完成。」永傑說。顯而易見,永傑的病情向着非常良好的方向發展。儘管兒子學習成績依舊,永傑亦沒自我埋怨,慢慢接受每個小朋友都不一樣,甚至開始考慮,要與兒子一同前來就診,看看他是否患上專注力不足。 某天,永傑突然致電診所,希望盡快與我會面。 見面的當天,他才告訴我,抑鬱情況甚是嚴重,心情低落到不想踏出家門半步,尤其害怕星期一來臨,我幾乎肯定他的病況轉差與工作脫不了關係,因為星期一是每周的首個工作天。永傑亦沒隱瞞地告訴我,他一個月前晉升為助理稅務主管,雖然人工加幅讓他心情大好,但隨之而來的工作量同時教他喘不過氣,除了恒常的稅務工作,還需兼顧人事調配,下屬與同事的假期安排都由他負責,即使每天加班到8點,桌面仍堆積大量待處理文案。 最讓我擔心是他兩個多星期前的舉動,當天他工作到9點,仍未完成隔天早上開會的文件,很擔心完成不了手上的工作,會令議程不能順利通過,更害怕因而影響表現,讓高層對自己留下不良印象。想着想着,他無意識地走到公司附近的酒店,即時訂了房間。 麥棨諾 作者為精神科專科醫生
父母與子女關係之如何自處(二)
原文刊載於 信健康 I 2024年7月15日 往後,永傑對自己的要求更為嚴格,認為會考的失敗是因為不夠努力,要鞭策自己更上一層樓。 正因如此,他預科時拚盡全力,成功考進香港大學精算學系,還未畢業,就被招攬到政府稅務局,仕途一片光明,可算「光宗耀祖」。 相比私人公司,政府部門壓力不算很大,永傑的抑鬱症症狀沒有很明顯,偶發性地心情低落,動也不想動,通常只持續幾天,對其生活沒太大影響。 直至兒子入讀幼稚園,他的病況開始每況愈下。根據永傑對兒子的形容,我猜測兒子受着專注力不足的影響,在永傑嚴厲的監督下,比同齡小朋友付出多一倍時間及努力,但成績只徘徊在中下游。永傑向我透露他的壓力來源——與兒子同齡的表姪。 永傑把大部分空餘時間都分配予兒子,不是指導他功課,就是陪伴他溫習,同時積極培養其不同興趣,好讓他能在學習以外,兼顧課外活動之發展。反觀表姪的爸爸(即永傑表弟),他採取放任無為的管教方式,從來不強迫表姪念興趣班,亦不太注重表姪的學習表現。 偏偏表姪無論學業成績還是課外活動,均表現出色,不僅名列前茅,更屢屢奪獎而回。 隨着兒子與表姪的距離愈來愈遠,表姪考上傳統名牌小學,兒子成績只能應付政府津貼小學,於是永傑心中的不甘愈發強烈。 他怎麼想都搞不懂,何以自己付出200分努力,卻收不到200分成績;相較於表弟,僅僅付出50分,但毫無難度地得到200分。 永傑繼而進一步增加對兒子的規範,他覺得,是自己能力不足,未能為兒子制定合適的學習計劃,才讓其落後他人。 麥棨諾 作者為精神科專科醫生
解構抑鬱 之 活在「虛幻」與「現實」之間
Posted on 2025 年 02 月 25 日 阿明(化名)的生活跟我們一般人一樣,看似平凡,但他的內心卻隱藏著一個不為人知的秘密:他是一名思覺失調患者。對他來說,現實和虛幻的界限經常模糊不清,每天如同在一條無法回頭的路上行走。 事實上,阿明的日常生活真是充滿矛盾。他在咖啡店工作,與顧客交流的時候,他的微笑總是那麼自然,彷彿沒有任何苦惱。只是一回到家中,他的心靈就被無數的聲音和影像充斥,尖酸刻薄、嘲笑、謾罵的聲音不絕於耳。那些聲音有時好像來自熟悉的朋友,有時卻好像來自陌生人的低語,總是讓他無法分清真假、現實與幻覺。 某個秋天午後,阿明在公園散步,「遇到」一位名叫「小雪」(化名)的女孩。小雪的笑聲如同清脆的鈴鐺,讓阿明一瞬間感受到久違的快樂。兩人開始交談,阿明小心翼翼地掩飾自己的病情,而小雪似乎對他充滿了好奇。 隨著時間推展,他們的友情逐漸升溫。阿明每天都十分記掛小雪,下班之後總希望盡快見到她。小雪也不曾令阿明失望,阿明收工之後,每次都見她準時出現在咖啡店門前。他們經常一起去看電影、逛商場,甚至一起吃晚飯。阿明心中逐漸滋生出一種希望,並且開始相信自己能夠擺脫那些困擾他的幻覺。 可惜,現實的殘酷總是悄然而至。某個夜晚,阿明獨自一人在家,突然感到四周的空氣變得異常沉重。那些曾經微弱的聲音又變得尖銳刺耳,影像也如潮水般湧來;他拼命逃避,卻發現自己始終無法從這些幻影中逃脫。那一刻,他意識到無論自己多麼努力,這些幻覺始終是他生命中的一部分。面對這樣的現實,阿明感到無比絕望,心中的希望也隨之崩塌。 第二天,小雪「來到」阿明家中,察覺到他有異樣的情緒。她靜靜地坐在他身旁,輕聲問:「阿明,你還好嗎?」阿明沉默不語,眼中流露出痛苦與無助的情緒。小雪決定不再追問,而是握住他的手,讓他感受到那份真實的存在感。 在小雪的陪伴下,阿明開始學習面對自己的病情;他們一起參加治療小組,分享彼此的故事和感受。雖然阿明的幻覺依然存在,但是小雪的支持讓他不再感到孤單。他逐漸學會接受這一切,並努力在虛幻與現實之間找平衡。 醫生以及其他治療師對阿明最近的積極治病態度感到非常歡喜,只是不太明白何解他有時狀似沉醉在戀愛的世界裡,對著身旁的空氣笑得甜絲絲,彷彿正面對著一位很懂他的女朋友;而她一直在身旁鼓勵他。 阿明的故事告訴我們,生活中即使面對最艱難的挑戰,即使在虛幻的世界裡生活,人們依然能夠找到屬於自己的平靜與希望。 麥棨諾醫生精神科專科醫生
解構抑鬱 之 他們的愛
在某個年代的動蕩歲月中,譚大牛(化名)和張珮明(化名)的愛情經歷了巨大的考驗。兩人自小相識,彼此的心靈深處早已埋下忠貞不渝的愛情種子。可惜,隨著社會動蕩,他們被迫分隔異地。大牛跟隨家人逃難到香港,珮明被送往農村接受上山下鄉的教育。 在漫長的歲月中,他們倆始終保持著書信往來,傾訴著對彼此的思念和對未來的憧憬,儘管身處不同的環境。大牛因識字不多,在艱苦的生活中努力工作,試圖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命運;而珮明因上山下鄉遭遇到種種困苦而得了抑鬱症,飽受折磨。她時刻感到孤獨和無助,每當想起大牛的笑容,內心又會湧起一股溫暖的力量,促使她繼續堅持下去。 隨著時間推移,政策改變,大牛寄給珮明的信件很多時候並沒有送到她手中,信件逐漸稀少。正因如此,珮明感到更加孤獨,感覺更無助,甚至開始懷疑大牛對她的愛是否依然堅定? 大牛在香港的生活同樣艱辛,他承受著都巿人的歧視、一天做三份工作的辛勞,以及對未來感到迷茫,他心中也時常湧起無盡的憂慮。不過,每當他收到珮明的信,看到她字裡行間流露出來的堅強,他心中又燃起了希望。他知道,自己必須為她而堅強,不能讓她在黑暗中迷失。 歲月如梭,年代過去,陰霾逐漸散去,但大牛和珮明重聚的日子依然遙遙無期。大牛決定不再等待,開始更努力工作,一次過考取了公共汽車司機的資格。他除了按照自己的更表執勤,還替其他同事代班,就是希望積攢足夠的金錢,在未來的某一天帶著珮明走出陰霾,過上他們嚮往已久的生活。他的努力沒有白費,終於回到家鄉與珮明重聚。 當大牛再次見到珮明的時候,她的面容已被病魔摧殘得很憔悴。儘管如此,在大牛的眼裡她依舊美麗。大牛緊緊握住珮明的手,堅定地說:「無論你經歷了什麼,我都在這裡,永遠不會離開你。」珮明感受到那份溫暖,淚水奪眶而出。她知道,儘管生活給予她無數的考驗,但大牛的愛始終是她心靈的港灣。 在接下來的三十多年歲月裡,大牛陪伴著珮明走出了抑鬱的陰影。無論治療多麼辛苦,即使耗費大牛一生大部分積蓄,他們依然在一起,一起回鄉旅遊,一起分享生活點滴,逐漸找回兩口子從前的快樂。大牛用自己的行動證明了忠貞不渝的愛情能夠戰勝一切困難,又能守護彼此的心靈,直到歲月的盡頭。 在診症室裡,坐在他們面前的我,每次聽到他們的故事,知道他們所經歷過的一切事情,心裡由衷地感覺到人間有情尤勝過任何藥物。他們的愛情故事可算是愛情與堅韌的傳奇,激勵著人,縱然在困苦中,不要放棄對愛的追求。愛的力量強大! 麥棨諾醫生精神科專科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