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可唔可以唔食藥?

可唔可以唔食藥? 「唔好諗咁多,睇開啲啦!」「你唔夠堅強,再畀啲心機啦!你得㗎!」「得閒做多啲運動就得㗎喇!」 當你感到失意、煩惱或緊張時,你喜歡聽這些說話嗎?是否就這幾句話你心情就能平伏下來?是否做多啲運動就可以?普遍人認為情緒病只是個心魔,源於自身意志不夠堅強,個人過於弱勢,戰勝不了心魔才會被情緒病纏繞。既然是意志力的問題,當然與藥物扯不上任何關係,更遑論需要求醫。 事實上,情緒管理不能以獨立個體來看待,要身體好,必須妥善管理自己的情緒,而管理情緒並非單靠意志力能成事。試想像一下,你現正隻身站在冰峰林立的雪山上,你能以意志力抵擋周遭的刺骨寒風嗎?情緒就如雪山上的寒風般,並非單靠一己意志力就如願解決。 情緒病是種腦部的疾病,由大腦海馬體的杏仁核掌管,大腦的傳導物質,例如血清素、多巴胺及腎上腺素的傳遞缺乏或紊亂時,就會影響腦部整個架構,使人情緒變差。 不少研究更指出,身體上很多毛病也跟情緒密不可分,例如濕疹、自身免疫系統失調、糖尿病、心臟病、腸胃病、癌症等等。只要血清素、多巴胺、腎上腺素等能再次相互協作時,大腦才能正常運作,負面情緒就不會突然湧現。 一個人的童年創傷、成長過程的種種經歷,以至外來壓力,包括學業、工作、家庭及生活等,都會靜靜地對大腦構成傷害,當壓力累積到腦部不能承受的程度時,情緒病即告出現。 所以,情緒病患者能否盡快走出情緒低谷,取決於腦部的康復進度。藥物可以促進腦部受損部位的修復,加強腦細胞之間血清素的傳送,又或是促使腦部產生一種腦神經生長因子,來修補受損的腦部區域。 由此可見,患上情緒病,並非做多點運動、「睇開啲」可取代藥物的治療。 文章刊登及圖片來源:  信健康如有任何版權問題,請與致電2687 6777與我們聯絡,我們將盡快跟進及刪除相關圖片

你有精神病嗎(二)

你有精神病嗎(二) 我們的政府,是如何看待情緒病患者的?由公立醫院精神科的門診輪候時間便可略知一二。根據最近官方公布的數字,被界定為「穩定」類別(沒即時傷人或自殘風險)的新症,最長的輪候期竟達98周之久!大家試想想,當人處於情緒的低谷,誰人都不想見,誰的說話都不想聽,而事實上已到達臨界點時,想找醫生幫忙卻要苦等年多,到急症室求醫卻遭人白眼,被當瘋子般困於獨立房,或在半逼半就下被送進精神病院。此等對待不但延誤了最佳的康復時機,更無理加重住院醫護的負擔,更甚的是病人的情況會出現極端變化,甚或出現不可挽回的情況。 若有幸捱到可以見醫生時,在醫療資源極度不均的壓力下,每位病人平均診症時間只有6至7分鐘,椅子還未坐好便要離開診室。要知道精神情緒問題有別於身體病患,從與病人建立互信兼且讓病人從容地打開心扉,是需要非常耐心地聆聽及長時間跟進,而非三言兩語的問症就能處方合適的治療。 事實上,精神科實在有需要比其他專科投入更多資源,如前文所述,情緒病患者一般傾向拒絕求診。要找出於社區潛在的患者,需要有充足資源作公眾教育及適切的介入;試問有什麼的專科病人沒有精神情緒的需要?又有什麼疾病在沒有妥當的情緒管理下可以快速痊癒? 每名香港人都不會抗拒每年至少一次的身體檢查,但又有否聽聞政府呼籲市民每年做精神健康檢查? 情緒病影響的並非局限於個人層面,更關乎整個社會的發展。精神不健康正是百病之源,世界衞生組織曾指出,因情緒不健康而引起的心理疾病,是引發多種生理疾病和早逝的主要原因。 筆者希望政府多點重視巿民的精神健康,積極改善精神健康服務不足之處,並制定全面及長遠政策及藍圖,擬定長遠人力計劃,培訓精神健康的專業人士,促進和改善整體市民的精神健康。 文章刊登及圖片來源:  信健康如有任何版權問題,請與致電2687 6777與我們聯絡,我們將盡快跟進及刪除相關圖片

你有精神病嗎(一)

你有精神病嗎(一) 對於以下的調查,你的第一反應是耍手擰頭?還是事不關己? 根據香港中文大學「香港精神健康調查2010-2013」,從16歲到75歲的成年人中,有13.3%人患上一般精神病(Common Mental Disorders, CMD),即100個人有13個人有精神病。 很驚訝嗎?所謂的精神病,絕大部分與情緒有關,只是醫學上的需要,很多情緒有問題的人會被無故標籤為精神病而不敢求醫,香港作為一個已發展的國際大都市,實屬不能接受之事。由此可見,「精神病」幾乎無處不在,它不單影響我們的情緒,更會引起其他的身體毛病,只是我們不願承認,兼承受被社會排斥的無奈而已。 為什麼那麼普遍的情緒病會如此地難於啟齒?這就得歸咎於社會對精神病的污名化,傳媒往往把患者渲染成可怕且具傷害性的人,令社會上有不少人對精神病產生誤解,甚至把暴力與精神病畫上等號。 患者自身亦受到社會氛圍影響,認為自己是不被接納,因而內化自己的感受,不斷催眠自己,情緒可以自己掌控,掌控不了等於個人無能。 更諷刺的是,香港的醫療保險大都不承保情緒病,這不單是對患者的歧視,更阻礙其選擇醫療服務的權利。很多人會認為患者表面上沒有明顯的病徵,如常人般「行得走得」,甚至認為患者「扮病」,所以一概不予承保,以免招來損失。 都市人生活緊湊,患上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都市病大有人在,情緒病又何嘗不是?情緒病患者每天也要服藥,定期覆診。為何社會就不予以包容?總是不斷對他們投以歧視的眼光?更處處為難他們?這樣對他們公平嗎? 文章刊登及圖片來源: 信健康如有任何版權問題,請與致電2687 6777與我們聯絡,我們將盡快跟進及刪除相關圖片

CBD「大麻二酚」會上癮?治失眠效果佳?醫生拆解與安眠藥分別

CBD「大麻二酚」會上癮?治失眠效果佳?醫生拆解與安眠藥分別 受疫情影響,普羅大眾都承受著不同壓力,亦對健康加倍著緊,推動各類型營養保健產品熱賣。同時坊間興起一款「CBD」的減壓新寵,揚言可改善失眠、抑鬱的情況。市面上更有不同類別的飲品如:冰滴咖啡、啤酒,亦加入CBD這種物質作噱頭。到底是否真有其效,還是譁眾取寵?本文會由精神科專科麥棨諾醫生為大家拆解CBD。 「大麻二酚」備受爭議 食CBD會上癮? 一般市民所認識的大麻,學名為Marijuana,普遍的認知都是「毒品」、「迷幻劑」,甚至對身體和大腦會造成傷害。因為含有很高的「四氫大麻酚」(THC)成分,使人精神亢奮,容易上癮。 而CBD,即「大麻二酚」,全名為 Cannabidiol。它是由大麻草 Cannabis Sativa 的提取物。由於它的THC (Tetrahydrocannabinol) 含量很低,所以並沒有令人產生興奮或快感,不受《危險藥物條例》管制。 但香港保安局曾指出,由於提煉純大麻二酚的過程困難,產品很可能同時含有受管制的四氫大麻酚,若產品中含有THC,有機會令使用者慢慢染上毒癮。 市面的CBD產品 用完會有迷幻感? 精神科專科麥棨諾醫生表示,如果是正統的高濃度CBD,基本上是不會產生迷幻感的。上述提及過提煉純大麻二酚的過程較困難,所以市民需要特別留神,大部份市面上所稱的CBD並不是這回事,極有可能混及其他化學物品,包括可能令人上癮的大麻。所以如果市民大眾在其它醫學用上以外地方有CBD,需要加倍注意。而正統的CBD都是液態的,醫學功效包括鎮痛,以及治療兩種罕見的嚴重形式的癲癇病;其他藥用功效仍有待科學印證。 服用CBD精油可治失眠?醫生拆解與安眠藥的分別 坊間推倡將CBD精油直接滴於脷底,讓黏膜吸收進入人體,以紓緩壓力、幫助入睡,甚至可以提高睡眠質素。麥棨諾醫生則表示,其實CBD並沒有助眠這方面的功效。説到底還是有心人巧取其抗焦慮的特點,引導市民大眾購買CBD產品。 至今CBD的實證的醫學價值,只限於抗癲癇及鎮痛用,尤其是長期痛症,希望有朝能夠用CBD代替使用嗎啡類鎮痛產品。雖然有些小型研究發現,CBD有抗焦慮及抗抑鬱的效果。可惜至今仍缺乏大型研究數據支持,因此CBD在治療精神情緒疾病方面的作用仍然有待發掘。 服用CBD前必須諮詢醫生 切勿胡亂購買 正統的CBD,由於缺乏以上所提及的THC成份,所以上癮的機會比較輕微。但麥醫生並不鼓勵市民大眾隨便自行購買服用,必須經過醫生驗證該CBD產品成份或經由醫生處方。 目前,雖然FDA只批准藥物製造形式的CBD(藥物名稱:Epidiolex)作為2種罕見和嚴重形式的小兒癲癇,而且在精神病學方面,還沒有足夠強大的臨床研究來支持CBD證明其治療精神科疾病的作用。但隨著更多的研究,CBD具有抗精神病藥物的潛力還是可以預見的。 而安眠藥只能暫時緩解失眠症狀,長期服用會產生依賴性,甚至出現副作用,輕微的如:暈眩、肌肉無力、煩躁不安等;嚴重更會幻覺。因此應在醫護人員的監督下使用,並應使用最低而有效的劑量和最短的療程,切勿超過 4 星期。要紓緩失眠,最好不要靠服用外來的藥物,而是要從源頭解決困擾精神的問題。 撰文:醫師Easy 文章刊登及圖片來源: 香港01如有任何版權問題,請與致電2687 6777與我們聯絡,我們將盡快跟進及刪除相關圖片

BB發育│雙性人成長縱使有性別焦慮 醫生指父母不應依個人喜好決定嬰兒性別

BB發育│雙性人成長縱使有性別焦慮 醫生指父母不應依個人喜好決定嬰兒性別 BB性器官介乎男女成雙性人 成長或影響心理和社交 在成長路上,大家有否曾對自己的性別有過猶疑?如果沒有,那你該慶幸人生路走得比較順暢了。可能你沒法想像,與生俱來的性別,竟然會令一些人的人生路變得崎嶇不平。 性發育障礙(Disorders of sex development (DSDs)),是染色體由於某些原因,致使嬰兒的性器官的外形發展介乎男和女之間,亦即過去普遍為人認識,既非男,又非女的雙性人(intersex),患者可能因而會伴隨一些不明的病症,影響其成長路上的心理及社交發展。直至2006年,一群致力研究性別不明的醫學專家,把各種性別不明的狀況歸納為性發展障礙。 昔日的歲月裏,醫生會根據其「專業」判斷或是父母意願來決定嬰兒雙性人的性別,別以為剛出生的嬰兒,只須進行一個簡單的小手術,就能回復「正常」,大部份患者由於天生性器官發展不完善,在往後的成長路上,必須經歷無數次大大小小的整形手術,以圖重整性器官,使其成為一個符合社會要求的「正常人」。可是,誰可證實,所謂的專業判斷,就是正確的判斷?就是患者的意願?最近美國芝加哥一間大型的兒童醫院,就過往對嬰兒因性發育障礙而進行的生殖器官整形手術公開致歉。代表醫生在訪問中明言:除因醫療需要,醫護人員不應為性發育障礙的患者的生殖器官進行不可逆轉的手術,特別是陰蒂成形之手術。 無論是否以人權的角度出發,每個人都應該有權利決定自己身體任何的改變。而作為初生的嬰兒,根本就沒辦法作決定,也對身體沒有足夠的認知來作判斷。既是如此,醫護不可僅視雙性嬰兒為身體有缺陷的病人而以手術作出調整,父母亦絕不可在缺乏完整資訊下,依據個人喜好來決定性別。以不可逆轉的醫療手法把性別強加嬰兒身上,就如同把他們的命運一手掌握,忽略、甚或是剝奪其終身的選擇權。 大家對「細細老師」有否印象?她是香港鮮有願意現身說法的雙性人,她的成長路,正是因為醫生的一個決定,變得荊棘滿途。她因下體出現一條疑似陰莖的肉塊及類似睾丸的東西而被斷定為男性。自此,醫生們為了「追求」完整的性器官,為其進行了各式各樣的重整手術。青少年期的短短五年間,她進進出出手術室多達20次,肉體的痛苦不在話下,帶給「細細老師」最大的傷痛,是源自成長途上種種的心理壓力。她的乳房開始發育、陰莖太小及內裏又沒有尿道,難以站立小便,因而經常成為同輩取笑的對象,恥笑與欺凌變成她成長期中揮之不去的一部份。 「細細老師」在男與女二元之間游走與掙扎了40多年,一度懷疑自己患上性別不安(gender dysphoria),更因此出現自殺念頭,最後拋開社會的眼光、家人的壓力,忠於自己,把「睾丸」切除,身分證從此由男變女。最可笑的是,手術後,醫生告訴她,其中一顆「睾丸」,原來是卵巢,一直被認定沒有的女性性徵一一陰道,原來也一直有缺陷地藏於她的體內。 很難想像,她一直以不屬於自己的性別活了幾十年,還要不斷為維持這個外界強加其身上的性別,而承受身體及心靈上不計其數的痛楚及抑壓,令他們步步荆棘地走在本應康莊的成長路上。 性別由天賦,不論男性、女性、跨性,雙性,他們都有決定自己的人生路向的權利,他們都有選擇取向的自由,任何人也不應強迫他們走上「別無他選」之途,雙性人的性別,還是留待他們自行選擇吧! 麥棨諾醫生精神科專科 文章刊登及圖片來源: 蘋果日報如有任何版權問題,請與致電2687 6777與我們聯絡,我們將盡快跟進及刪除相關圖片

自己性別自己選擇!性發育障礙 不是病

自己性別自己選擇!性發育障礙 不是病 不知大家在成長路上,是否有一時一刻對自己的性別有過猶疑? 如果沒有,那你該慶幸人生路走得比較順暢了。可能你沒法想像,與生俱來的性別,竟然也會因而令一些人的人生路變得崎嶇不平。 性發育障礙(Disorders of sex development (DSDs)),是染色體由於某些原因,致使嬰兒的性器官的外形發展介乎男和女之間,亦即過去普遍為人認識,既非男,又非女的雙性人(intersex),患者可能因而會伴隨一些不明的症病,影響其成長路上的心理及社交發展。直至2006年,一群致力研究性別不明的醫學專家,把各種性別不明的狀況歸納為性發展障礙。 昔日的歲月裡,醫生會跟據其「專業」判斷或是父母意願來決定嬰兒雙性人的性別,別以為剛出生的嬰兒,只需進行一個簡單的小手術,就能回復「正常」,大部分的患者由於天生性器官發展不完善,在往後的成長路上,必須經歷無數次大大小小的整形手術,以圖重整性器官,使其成為一個符合社會要求的「正常人」。可是,誰可証實,所謂的專業判斷,就是正確的判斷? 就是患者的意願? 最近,美國芝加哥一間大型的兒童醫院,就過往對嬰兒因性發育障礙而進行的生殖器官整形手術公開致歉。代表醫生在訪問中明言: 除因醫療需要,醫護人員不應為性發育障礙的患者的生殖器官進行不可逆轉的手術,特別是陰蒂成形之手術。 無論是否以人權的角度出發,每個人都應該有權利決定自己身體任何的改變。而作為初生的嬰兒,根本就沒辨法作決定,也對身體沒有足夠的認知來作判斷。既是如此,醫護不可僅視雙性嬰兒為身體有缺憾的病人而以手術作出調整,父母亦絕不可在缺乏完整資訊下,依據個人喜好來決定性別。以不可逆轉的醫療手法把性別強加嬰兒身上,就如同把他們的命運一手掌握,忽略、甚或是剥奪其終身的選擇權。 大家對「細細老師」有否印象?她是香港鮮有願意現身說法的雙性人,她的成長路,正是因為醫生的一個決定,變得荊棘滿途。她因下體出現一條疑似陰莖的肉塊及類似睪丸的東西而被斷定為男性。自此,醫生們為了「追求」完整的性器官,為其進行了各式各樣的重整手術。青少年期的短短五年間,她進進出出手術室多達20次,肉體的痛苦不在話下,帶給細細老師最大的傷痛,是源自成長途上種種的心理壓力。她的乳房開始發育、陰莖太小、裡面又沒有尿道,難以站立小便,因而經常成為同輩取笑的對象,恥笑與欺凌變成為她成長期中揮之不去的一部分。 細細老師在男與女二元之間遊走與掙扎了40多年,一度懷疑自己患上性別不安(gender dysphoria),更因此出現自殺念頭,最後拋開社會的眼光、家人的壓力,忠於自己,把「睪丸」切除,身分證從此由男變女。最可笑的是,手術後,醫生告訴她,其中一顆「睪丸」,原來是卵巢,一直被認定沒有的女性性徵-陰道,原來也一直有缺陷地藏於她的體內。 很難想像,她一直以不屬於自己的性別活了幾十年,還要不斷為維持這個外界強加其身上的性別,而承受身體及心靈上不計其數的痛楚及抑壓,令他們步步荆棘地走在本應康莊的成長路上。 性別由天賦,不論男性、女性、跨性,雙性,他們都有決定自己的人生路向的權利;他們都有選擇取向的自由,任何人也不應強迫他們走上「別無他選」之途,雙性人的性別,還是留待他們自行選擇吧! 麥棨諾醫生精神科專科 文章刊登及圖片來源:   新城健康如有任何版權問題,請與致電2687 6777與我們聯絡,我們將盡快跟進及刪除相關圖片

腸道與神經系統疾病

腸道與神經系統疾病 提起腸道,我們一般都只會想到與消化、排泄等的疾病。有沒有想過,大腦與腸道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 一直以來,研究都集中腦內分泌物與精神病的關係,又或是基因對精神病的影響性。最近有研究指出,腸神經元和腦部疾病有著交互影響之關係,特別是在某類型的精神病,如自閉症、柏金遜症、阿茲海默病的患者身上,無論是腸道黏液中細菌的種類,還是好菌和壞菌的數量,與健康人士明顯地相異。 事實上,腸道不單是身體的消化器官,內層更布滿了許多密密麻麻的神經,負責匯集訊息,傳予中樞神經,而腦部的網絡再透過「腦腸軸線」(Gut-brain axis)聯網,所以說,腸道可算是大腦以外,身體第二複雜的神經系統,稱它為人體的「第二大腦」可謂當之無愧。 近年廣為人知的腸易激綜合症(Irritable Bowel Syndrome)更為其中之代表者。正正因為腸道與大腦的自主神經器官相連,當患者遇上壓力或是受情緒困擾時,主導大腸運作的自主神經就會因為太過緊張而令腸道異常地蠕動,進而激化腸道活動,引發肚瀉、便秘、腹痛等不適症狀,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 如今,科學家正集中研究腦部疾病對腸道神經元的影響力,新研究指出,自閉症影響了大腦和腸道神經系統中的神經元,腸道黏液更可對神經系統疾病患者有一定程度的保護性,進而減低其腸道出現問題的可能性。希望在不久的將來,腸黏液在腦部疾病中的作用能被拆解,並嘗試開發針對性的治療方法,以調節腸道黏液來治療神經系統疾病。 摘文:精神科專科醫生 麥棨諾醫生 文章刊登及圖片來源: AM730 醫ZONE如有任何版權問題,請與致電2687 6777與我們聯絡,我們將盡快跟進及刪除相關圖片。

【腸易激】壓力大易肚瀉 精神科醫生:大腸都會神經緊張

【腸易激】壓力大易肚瀉 精神科醫生:大腸都會神經緊張 提起腸道,我們一般都只會想到與消化、排泄等的疾病。但有沒有想過,大腦與腸道有着密不可分的聯繫? 一直以來,研究都集中腦内分泌物與精神病的關係,又或是基因對精神病的影響性。最近有研究指出,腸神經元和腦部疾病有着交互影響之關係,特別是在某類型的精神病,如自閉症、柏金遜症、阿茲海默病的患者身上,無論是腸道黏液中細菌的種類,還是好菌和壞菌的數量,與健康人士明顯地相異。 事實上,腸道不單單是身體的消化器官,腸道內層佈滿了許多密密麻麻神經線,負責滙集訊息,傳予中樞神經,而腦部的網絡再透過「腦腸軸線」(gut-brain axis)聯網,所以說,腸道可算是大腦以外,身體第二複雜的神經系統,稱它為人體的「第二大腦」可謂當之無愧。 近年廣為人知的腸易激綜合症(Irritable Bowel Syndrome)更為其中之代表者。正正因為腸道與大腦的自主神經器官相連,當患者遇上壓力或是受情緒困擾時,主導大腸運作的自主神經就會因為太過緊張而令腸道異常地蠕動,進而激化腸道活動,引發肚瀉、便秘、腹痛等不適症狀,進而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 如今,科學家正集中研究腦部疾病對腸道神經元的影響力,新研究指出 ,自閉症影響了大腦和腸道神經系統中的神經元,腸道黏液更可對神經系統疾病患者有一定程度的保護性,進而減低其腸道出現問題的可能性。希望在不久的將來,腸黏液在腦部疾病中的作用能被拆解,並嘗試開發針對性的治療方法,以調節腸道黏液來治療神經系統疾病。 摘文:精神科專科醫生 麥棨諾醫生 文章刊登及圖片來源:  蘋果日報如有任何版權問題,請與致電2687 6777與我們聯絡,我們將盡快跟進及刪除相關圖片。

家庭治療解鬱結

家庭治療解鬱結 愷汶與社工一同到來,她表現得滿不在乎,有一搭沒一搭地回應我的提問。反倒是社工很是熱心,不斷在旁解說,讓我對她有更多的了解。社工在例行的深宵外展服務中接觸到愷汶,經幾次的交談後,把她轉介到我的診所。15歲的愷汶自言很討厭回家,經常流連於酒吧。社工補充說,每當愷汶感到寂寞,就會相約朋友到酒吧狂飲至不省人事。 愷汶的父母早在其6歲時離異,她一直不明白父母離婚的原因,只知他們總是唇槍舌劍、惡言相對。有時更把怒氣加諸她的身上,時而責怪她讀書不成,時而又罵她不長進。 愷汶一直把自己看成是父母關係決裂的罪人,導致父母離異,媽媽另組家庭。離異後,愷汶與爸爸同住,爸爸每天都喝到酩酊大醉才返家,媽媽又對愷汶愛理不理,一年可能只會見面一兩次。 我診斷愷汶是患上了抑鬱症。因為長期被父母忽略,她覺得自己的生存沒有價值,覺得人生沒有意義,惟有效法爸爸借酒消愁,她的存在感,只能從因狂飲而結識到的酒肉朋友身上得到。 與愷汶第三次會面時,我發現她手臂上多了幾道亦深亦淺的傷痕,應該是「𠝹手」得來的。愷汶坦言酒吧因應疫情而停業,她的抑鬱情緒變得愈來愈不受控,愈發感受不到自己的存在價值,甚至想過結束生命。於是,便嘗試用𠝹刀在自己的手和大腿上畫出血痕,讓失落的情緒得到釋放。 我除了為愷汶處方藥物,也邀請她下次與媽媽一同前來,以作家庭治療,幫助她與家人一起處理及逐漸接受這份深藏已久的情感,重新建立身處家庭的位置。經過大半年的治療後,愷汶的情緒明顯得到改善,與家人的關係也漸有改善。 每人的情緒在面對難題時,總會起起落落,當面對難以名狀的情緒時,嘗試找個合適的人,共同面對,並肩走出進退維谷的霧霾。 摘文:精神科專科醫生 麥棨諾醫生 文章刊登及圖片來源:AM730-醫ZONE 如有任何版權問題,請與致電2687 6777與我們聯絡,我們將盡快跟進及刪除相關圖片。

【武漢肺炎】再爆社區感染個案擔心隨時中招 醫生教你30秒紓緩緊張情緒

【武漢肺炎】再爆社區感染個案擔心隨時中招 醫生教你30秒紓緩緊張情緒 一提起新冠肺炎,必定引起大家的焦慮情緒,不能否定,現時社會上瀰漫着一片愁雲慘霧,各人也被焦慮不安的情緒包圍着,不但擔心自身安全,也同時為身邊的家人、朋友、同事們憂心忡忡。而且這不局限於香港,更關係着世界各地,無論身處何地,都離不開這些負面情緒。 假若你是情緒病患者,特別是有焦慮症、強迫症的患者,對這些負面情緒的反應會比平常人更為激烈;我是病人,會不會特別容易患上新冠肺炎? 患上了怎麼辦?會不會影響家人? 如何可以做更多的預防措施? 擔心的情緒總是纏繞在腦海中,像揮之不去的惡魔。 別大安旨意地認為以前自己身體健康,就能百毒不侵。面對如此突如其來的轉變,負面情緒依然來襲,既擔心疫情會變得越來越嚴重,甚至不可收拾;又憂心自身的狀況,工作、生活、收入等都是未知之數,未來的去向更是前景茫茫。先別論患上情緒病與否,因疫情而衍生的疏離感或多或少左右我們的日常生活。為了防止疫情擴散,大家也保持適當的社交距離,朋友聚餐可免則免,連恒常的家庭聚會也敬而遠之;政府呼籲各公司讓僱員在家工作,同事既不相見,也難以交流;長期於家中缺乏支援地工作,使本來已不輕鬆的工作變得更加沉重。面對繁重的工作壓力,往時的假日會安排娛樂節目,無論是戶外郊遊,還是室內看電影,都讓繃緊的我們,得到絲絲的喘息空間。可是,現時的疫情讓這種社會隔離變得無日無之,大家的負面情緒亦無限量地累積,足不出戶的生活又令家庭成員間的磨擦增加,焦慮、煩躁、無奈、恐懼的情緒一點點累積,卻無處發洩,只可任由「它們」在心中無限期地停留。 平常如我們敵不過疫情帶給我們的負面情緒,想像一下如果你是醫護人員,每天每夜、每刻每時也面對着不明疫症的威脅,一時怕物資不足,一時又擔心自己會成為隱形帶菌者,把病毒帶回家、甚或帶到社區。別以為他們受過專業訓練,就會百毒不侵,他們承受着超高的情緒負荷、過大的體力消耗及瀕臨崩潰的壓力,是最容易患上情緒病的一群。 資訊發達,網上的消息瞬息萬變,令普羅大眾更難分辨訊息的真偽,如早前何栢良教授的鹼性論,均使受眾情緒更為繃緊,出現發噩夢、失眠等的情況並不稀奇。我們的政府反應慢,行事的透明度又低,更使社會的恐慌情緒升溫,無口罩會死、見人要避,拒絕一切接觸等非現實的思想。誇張點來說,可算是整個社會都患上創傷後遺症。 毫無疑問,新冠肺炎着實令社會上每個階層的人士,不論是生活的層面,還是精神方面,都遭受非比尋常的壓力。這些不安的情緒,我們首先要學會,科學化地觀察事物及接收訊息,別以訛傳訛,同時盡量把情緒聚焦在正面的事物上,例如偏低確診數目、康復數字、逐步受控的疫情等,避免不斷接收疫情發展的資訊,令腦袋充斥負面訊息,讓腦袋得以休息,放空一下。以下分享幾個簡單的動作,讓身體及情緒得到放鬆: 1. 坐在一張舒適的椅子上,慢慢數出1,眼睛同時向頭頂方向上望。 2. 再慢慢地數出2, 閉起眼睛,深深地吸入空氣。 3. 數到3時,緩緩地呼出空氣,並放鬆雙眼、放鬆整個身體。 4. 重複進行上述的動作約30秒到1分鐘,然後睜開眼睛。練習過後,你會感覺到,困擾擔心的情緒得到一定程度的紓緩。 更重要的是,我們必須謹記,這場戰疫,我們絕不是孤單面對,每個香港人並肩同行。除了時刻注意身體健康,也不要忽略精神健康的重要性。 文章刊登及圖片來源:蘋果日報如有任何版權問題,請與致電2687 6777與我們聯絡,我們將盡快跟進及刪除相關圖片。

Scroll to top